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传承汉字文明,坚持文化自信

核心提示: 传承汉字文明,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汉字,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世界人民认识中国。汉字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统一编码,自由转换,解决不同国家使用的子集,以使我们的规范、标准既符合国际化的标准,又切合国内需要。

【摘要】传承汉字文明,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汉字,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世界人民认识中国。汉字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统一编码,自由转换,解决不同国家使用的子集,以使我们的规范、标准既符合国际化的标准,又切合国内需要。

【关键词】汉字文明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之一。文字的发明和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汉字是世界上产生较早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

汉字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汉字的表意性质以及超方言、超古今的特点,使得汉字在交际中发挥着非常特别的作用。今天的中国人,能够诵读2500多年前的经典文献,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这在其它文明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有赖于汉字的传承。汉语古今方言差别虽然很大,但是用汉字记录的书面语在不同方言区的流传却没有多大障碍,是方言区人们之间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日常口语几乎无法交流的中国两个地区的人,却可以一同诵读唐诗、宋词、元曲,这就是汉字的奇妙所在。基于此,汉字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汉字是中国通用的唯一的交际工具,惟其如此,它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统一,正如所有行政区域的统一那样,完全依靠一种共同交际手段的存在。这项事业迄今为止一直通过全国普遍使用的文字媒介来进行。”

人类发展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均曾发展中断,只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国家。这其中汉字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汉字从发明至今,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我国历代人民创造的丰富的灿烂文化,有赖于汉字的记录,代代相传,不断发展。汉字不仅在汉民族中使用,还在各民族的交际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汉字也曾被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借用,形成所谓的汉字文化圈。联合国把汉字确定为六种国际通用文字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倡人们学习汉字,汉字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汉字文明的传承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一个影响较大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简化字和繁体字;其次,现在人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电脑、手机,键盘书写代替了传统的写字工具——笔,写字问题的确成为一个不能不关注的大问题。能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了,汉字书法已经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将会使得祖先留给我们的汉字,以及与汉字相关的许多文化瑰宝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或者失传,这绝非危言耸听。因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复兴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一定要从汉字开始。

正确对待繁体字和简化字

传承汉字文明,必须正确认识汉字的繁简变化。从汉字发展的历史看,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大趋势。首先是汉字由象形逐渐变得不象形,古文字的圆转的线条逐渐被平直的线条所取代。由此可知,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总体上是趋简的。此后草书、行书也都不断呈现出趋简的特点,作为汉字主体字形的楷书,从东汉产生到魏晋时定型,是汉字发展趋简的集中体现,楷书集中了隶书、草书和行书结构简化的许多特点。魏晋之后,楷书、草书、行书等汉字,仍然不断趋简,或体字、俗体字大量产生。宋元以来由于印刷术的普遍使用,汉字字体逐渐趋于固定,但书法家以及人民大众创造了许多简体字,如为、东、灯、态、进、毕、补等。清末以来,时代的变革,西学的浸染,许多学者开民智、启民思以强国力,共御外侮,将目光投向了教育事业,而教育的普及受制于文字。虽然当时有学者提出汉字难记难写,要废止汉字,走拼音化的道路,但也是昙花一现。因此,改革繁难的文字,提倡使用简体字成为当时一批学者的使命。1932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公布了由“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整理的《国音常用字汇》,“以示提倡”,1935年8月才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324字,这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公布不久因守旧势力的竭力反对,于1936年2月又宣布废止,遂使这一简体字运动没能推行开来。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一大批学者在总结前代简体字的基础上,按照汉字简化工作的基本方针“约定俗成、稳步前进”,有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字简化工作,发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虽然国家已经实行了简化字,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在特殊场合,如古籍整理、书法创作、教材编写等,也可以使用繁体字。简化字与繁体字相对而言,是文字发展的必然造成的,不存在优劣之分。但最近几年,一些人以繁体字保留文化因素多,提出恢复繁体字。汉字简化减少了汉字笔画数,提高了写字的效率,减少了通用汉字字量,减轻了学习使用者的负担。汉字简化渊源有自,据研究,简化字的30%源自先秦两汉,简化字采用宋元以来的俗字的就更多了。由此可见,汉字的简化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世界上一些使用汉字的国家也因此进行汉字简化。比如,日本早就有自己的简化字;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颁行《简体字表》,开始正式推行简体字。简化字越来越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主体,繁体字用于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使用人数约为3000多万;简化字用于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社区,使用人数超过13亿,而且目前使用繁体字的地区也开始兴起使用简化字的趋势。例如,台湾地区在民间也有不少使用简化字的现象出现,现在台湾的“台”字,大部分台湾人约定俗成使用简化字的“台”,而不是繁体字。许多事实表明,简化字在世界上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认可和使用,越来越成为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的主体文字。当然,繁体字和简化字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同音替代以及一对多的繁简字,我们在使用繁体字、特别是由简化字转换为繁体字的时候,可能出现错误,贻笑大方,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重视汉字识读,书写规范汉字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有自己的特点,也确实存在一些难写、难记的字,因此,人们日常写错别字不可避免。造成写错别字的主要原因还是对规范的正字学习不够,没有弄清楚规范字的特点。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规范汉字,了解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以避免写错别字。首先,辨清笔画。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笔画,不可随意增减,否则为错字。要注意汉字字形规范对每一个字的笔画、笔顺的要求,才不至于写错字。其次,了解部件。汉字都是由基本部件构成的,由于文字演变的原因,许多字的部件、形体相近,稍不注意就会弄错。特别要注意一些同音或音近字的部件差异,错误往往出在这里,如“梁”与“粱”,“辨”与“辩”等。再次,注意结构。汉字部件的位置不同,往往会成为另一个字,因此,部件位置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改变,否则会写错别字。最后,辨别同音字。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音同字并不同,但常常写错。如“提纲”常常被写成“题纲”,“针砭”被写成“针贬”等,避免这种错误的最好办法是搞清楚每个字在成语中的意义。因此,汉字的识读在汉字文化传承中作用重大,我们要给予充分认识。

汉字是独具特色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发展的历史,就是汉文化发展史的缩影,重视汉字文化阐释,深入阐发其文化精髓,讲清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传播正能量,是当今汉字学家的责任。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强汉字教育,传播正确的汉字知识,避免主观地猜测胡诌,杜绝对汉字的戏说,严禁亵渎汉字文化。当前社会有一些文字爱好者,甚至有些语文教师,乱讲汉字,令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如果不顾事实,随意解释汉字,是对汉字文化的糟践,我们必须制止。

整体设计,加强书法教育

国家一直在抓汉字书法教育。2011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3年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于2013年春季开始执行。让书法教育进校园,从孩子抓起,这是非常正确的举措,值得肯定。不仅中小学要抓书法教育,大学也要抓。现在许多高校不重视汉字书写教育,大学生的汉字书写现状堪忧。值得高兴的是,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对此已有很好的安排,如“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开始重视汉字书写教育,传承中华书法艺术瑰宝。许多高校积极申报并被列入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教育部已经连续举办八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书写中华文化经典,展示各级学校汉字书写成果,许多大学生也踊跃参加。一些高校还增设了书法学专业。例如,陕西师范大学连续十一年坚持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这是给本科新生的入学第一课,是传统文化课,也是大学精神教育课。

不仅学校要抓汉字书写,全社会都要关注书写教育,参与书法教育。汉字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汉字书法在当代的传承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应该也可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汉字书法文化,让广大民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耳濡目染,得到精神上的熏陶与享受。希望社会各个方面要创新形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会使用国家新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热爱汉字、传承书法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当然,传承书法文化,我们一定要防止误入歧途的所谓书法创新,即“无恰当位置之笔,自觉其龙飞凤舞,人见其杂乱无章”的“丑书”。如今各种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汉字听写大赛,引起全社会关注汉字认读书写,意义重大。国家已经在一些大学尝试开展国家语文等级考试,将来希望这一工作尽快在全国开展,并引入公务员考试中。另外,我国建设的现代都市,千城一面,楼宇小区中各种形式的洋名字随处可见,已经被人们所诟病。其实,中华文化特色鲜明,汉字文明、书法文化独具一格,各地历史民俗特征突出,历史建筑也各具风采。因此,笔者呼吁我们的城市建设者,今后要整体设计规划,根据地域特点,凝炼文化特征,建设有文化的城镇,要赋予建筑以中华文化的精神与特征,建设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新的村镇城市,给城市村镇题写汉字牌匾,悬挂书法楹联,绘制中华水墨画卷,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着眼汉字使用规范,解决好全球汉字使用问题,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但任重而道远。21世纪的汉字发展,必须适应高科技社会信息传播的需要。海量信息利用互联网传播,汉字使用问题直接影响汉语信息向全世界的传播速度与可信度。汉字问题产生的差错,会给信息传播带来阻塞,甚至酿成大小不等的事故。而全球汉字使用多元,呈现问题多多。汉字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统一编码,自由转换,解决不同国家使用的子集,以使我们的规范、标准既符合国际化的标准,又切合国内需要。传承汉字文明,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汉字,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世界人民认识中国,增进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参考文献】

①[英]L.R.帕默尔:《语言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②李乐毅:《30%的简化字源自于先秦两汉》,《普通话》(香港),1994年第2期。

③启功:《论书札记》,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责编/张寒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汉字   文明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