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书法如何“华丽转身”

今年年初,笔者在央视开讲汉字之美与书法,书法界反响良好。当然,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而在这个话题中,书法之美与汉字之美本来是“美美与共”的美好之事。就更为宏观的角度而言,在建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政策层面,它们当然可以是一回事。但细细想来,似乎又不尽然。

世界在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不过十几年,已经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信息社会之下,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每隔两三年即是一个新热点,令人目不暇接、手忙脚乱。

书法向来被认为是慢生活的典范,平心静气、修身养性。本来可以与这一波人工智能新浪潮并行而驰,互不关联。但仔细琢磨我们的处境,却又冷漠不起来。就汉字文化而言,几千年的文明悠久持续,当然不可能轻易衰颓。可以说,把毛笔字转换成钢笔字、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繁体字转换成简体字、汉字转换成拼音,是汉字(书法)所遇到的第一次全面的文化挑战。书法在其中濒临危境,以及釆取何种应对方式,已是一个大伤脑筋的课题。互联网时代又一次控制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承传脉络与方式、而抽空了它本应存在的从过程到对象的几乎全部要素,这是我们遇到的不可回避的重大文化挑战。目前看来,汉字(书法)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人工智能告诉我们,今后的语言文字交流方式,是“形体(如人脸)识别系统”和“语音识别系统”的天下,别说写字要动手,连打字动手也一概无需,只要嘴巴讲了话音刚落,即可成文。写字无须、打字也不必。汉字在语文老师心目中,原有的“识、读、写”的教学内容,现在只要“识”“读”即可,“写”的功能马上就会被形体识别和语音识别系统所取代。写字尚且不存,书法何为哉?有如过去我们亦有一问:面对民国初年开始有钢笔字流行起来,毛笔字在实用上已无必要存在,它后面的书法又何为哉?

书法在民国时候,是以迅速退出实用舞台、迅速转向艺术化来作出积极应对,从而保存住传统文脉的根本的。百年以来,书法的艺术内容表现为书法展览、书法社团组织、书法报刊杂志、书法理论研究。直到近三十年新时期,表现为书法高等教育、书法比赛评奖、书法展厅文化、书法学科研究。实用的写字(写毛笔字)让位于书法艺术创作展览,从过去以科举应试和文献保存为主要功能到现在进入与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建筑并驾齐驱的阶段,终于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华丽转身”。这告诉我们,也许“汉字”本来肯定是要“灭”了,但现在却活得好好的,它正在向我们宣示:只要找准切口,它是可以“不灭”的。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直到今后的人工智能时代,不管“形体识别系统”和“语音识别系统”挟智能化之威势而掀起多大的浪潮,引诱或逼迫我们的后代子孙不再有必要提笔写字(包括写毛笔字、写钢笔字、打键盘、拼音拼写),而靠自动化互联网人工智能就搞定一切,没有“写字”也仍然可以完全正常生活;但汉字仍然可以“不灭”。虽然它可能被新的飞速发展的智能世界逼得走投无路、身临绝境,面临被抛弃、被遗忘的尴尬,但它仍然“不灭”。作为审美的“书法”,在艺术上提供坚定的支撑——保卫“汉字”的历史使命,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时,必然由作为汉字书写的高级形态即“书法艺术”来承担。而换一个角度看,即使是同为艺术,绘画的形象色彩、音乐的音符旋律、舞蹈的形体语言、戏剧的情节表演,恐怕都不具有书法艺术这样崇高的地位,书法艺术必须承担起全体文明承传的伟大使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个人,可以缺少形象色彩不当画家,可以不懂音乐旋律不做歌手,可以不上舞台演出而不做演员,但可以不要汉字不讲文化吗?

用书法艺术实践来贯穿并完成这样一个目标:通过汉字书写行为中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华文明根基的传递,达到在审美上和文化上代代承传、永恒不灭的要求——恐怕没有一门艺术(如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能够有如此的担当。这就是书法的独一无二的优势所在。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应该清晰而坚定地强调这一点。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暨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责编/谭峰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华丽   人工智能   书法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