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时事洞察 > 正文

当干部要“在状态”

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不在状态”的人多了,大家都处在“群体效应”的保护之下,习以为常,处之泰然,势必会影响到那些本来“在状态”的人,破坏原本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在状态”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基本前提,也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形象展示。好精神、好状态,才有好形象、好姿态,才能适应新常态、提升新境界、迎接新挑战。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担其责,当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为政之德,也应是领导干部最该保持的精神状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其他党员干部的作风乃至整个党风、政风、民风产生直接的影响。俗话说,“领导领导,带头指导;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先干一步,多干一点”当成为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觉悟和最美的工作姿态,不管是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时期,干部带头都不是一句口号、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状态,一种率先垂范的姿态。

“在状态”是干事之需,成事之要。领导干部不在状态,貌似不算是什么违法乱纪、罪大恶极的事情。但是试想,如果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不在状态”的人多了,大家都处在“群体效应”的保护之下,习以为常,处之泰然,势必会影响到那些本来“在状态”的人,破坏原本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这就好比在一场比赛中,如果有些队员“不在状态”,就会把这种萎靡不振的情绪传染给其他的队员,进而影响整个队伍的最终成绩。

全面从严治党没有休止符。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从严管党治党,高压反腐倡廉,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也有部分党员干部不在状态、精神不振,没有干劲、作风漂浮。他们有的干工作松松垮垮、拖拖沓沓,奉行“好人主义”,甘当“无过就是功”的“太平官”;有的工作缺乏激情、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甘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逍遥官”。有的甚至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身试法乱作为。做了不该做的,拿了不该拿的,从而深陷“欲望陷阱”,跌入“罪恶深渊”。这些“不在状态”的种种表现,不仅仅是思想上出了问题,更是作风上有了漏洞,甚至是能力上有了滑坡。若不及时改正,将会成为危害党的形象和作风建设的重大隐患。

“在状态”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责任担当。在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阶段、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的大背景下,站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历史节点上,领导干部“在状态”不能仅停留在思想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要做到“脑子里装事”,时刻谨记自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的职责使命,心系群众、心系发展,以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践行合格标准。要做到“心里想事”,多想想工作中该干什么、怎么干,多学习,多研究,多总结,善于结合具体工作,对照实际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要做到“手里干事”。立足岗位职责,把工作当成追求,以敢于担当的勇气、锲而不舍的定力、奋发有为的进取,勇担当、善担当,真正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要做到“不去犯事”。要敬畏权力、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警惕各种“隐形腐败”和“利益陷阱”,真正打好从严管党治党这块“铁”,走好全面深化改革这步“棋”。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干部   队伍建设   从严治党   深化改革   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