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福建经验

【调研背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的总动员令,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极为严肃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全力以赴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现在,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为深入了解精准扶贫的有关情况,总结其有益经验,5月底,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国家发改委、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深入福建省一线进行精准扶贫工作调研。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部、东海之滨,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境内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依山傍海的特殊地貌造就了福建省沿海城市发达,而内陆多山地区封闭、落后、贫困的现状。统计显示,福建省2010年贫困人口140万,脱贫攻坚任务较为艰巨。

福建是全国较早实施扶贫开发的省份,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闽工作期间,就大力推进脱贫致富工作。一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改革创新引领扶贫方向、以开放意识推动扶贫工作”原则,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精神,持之以恒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底,福建省贫困人口已由2010年的140万降至20.44万人。

调研表明,福建省能够顺利完成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其主要做法是:切实落实了五项扶贫举措,创新形成了三大机制模式,做到了“四到位”、“六精准”,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由一般性扶贫向精准扶贫的两大转变。切实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精准化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取得了巨大成效。

五种扶贫举措,探索精准脱贫新路径

加强党建扶贫,党建引领成为精准扶贫的核心力量。在脱贫攻坚“大会战”中,福建始终重视党建引领效用的发挥,把加强党的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通过配备脱贫攻坚的骨干力量,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户实行精细化帮扶。在寿宁县下党乡革命老区下党村,村第一书记曾守福和村两委班子,抓住茶叶这一传统产业,带领村民开发“扶贫定制茶园”,通过认购茶园、APP跟踪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和打造“下乡的味道”自有品牌等运营模式,改变原有零散的种茶卖茶方式,让成立的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按标准化程序科学种植,并引入专业公司进行推广销售,实现增产增收,村民可支配年收入从2014年的4600元增长到11000元。通过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示范引领推进精准扶贫。如政和县石屯镇松源村党支部书记袁云姬,2013年组织发动9名妇女,建立石圳“巾帼美丽家园”建设理事会,带领村民搞卫生、挖沟渠、搬走堆积30多年的垃圾山,鼓励村民种植采摘园和茉莉花,发展手工制茶作坊, 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村民生活也走向富裕。

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扶贫成为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针对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缺项目、缺产业、缺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福建在精准脱贫过程中,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种植、养殖和传统手工业,扶持建设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帮助农户实现就地脱贫。在永泰县梧桐镇春光村,当地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建成蜜蜂养殖基地和春伦茉莉花基地,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这种由龙头企业带动,建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的方式,成为带动这里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路径。在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家乐”、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项目之外,福建省还开创性发展出“文创扶贫”、“电商扶贫”等扶贫模式。屏南县双溪安泰艺术城,是一个集艺术教育、学术交流、文创体验、交易市场及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艺术城”,目前已培训贫困户215户、残疾人226名,涌现出沈明辉、薛美兰等一批残疾人画家,已累计卖出学员画作5000多幅,总值100多万元;带动游客5万多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达2000多万元。这种“文创+旅游”的扶贫模式,通过引进文化艺术人才、充分利用古村落的特色资源、发挥“互联网+”优势,真正践行了“文化惠民”政策,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化、跨越式发展。

借力信贷资本,金融扶贫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杠杆。针对各地贫困户普遍存在资金需求小、融资担保难、还贷能力低、融资需求多元化的现状,福建省创新扶贫开发融资模式。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贫困户精准信息数据系统和服务组织,借力金融扶贫贷款平台,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担保、信用评价等相关金融服务。如龙岩市组建成立的长汀县扶贫开发投资公司,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作为扶贫开发投融资及担保平台,首期转入小额信贷担保金120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搬迁建房和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各地农村信用合作社在金融精准扶贫方面的作用,为企业、贫困户提供优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永续发展。例如,屏南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创新推出的“福泽卡”、“普惠卡”等信贷产品,运用人民银行扶贫支农再贷款资金,重点加大福建大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扶持力度,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家庭农场+贫困户”等扶贫模式,带动锥栗种植户268户,38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并先行垫付农资,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种植积极性。在直接的资金帮扶外,福建省还积极创新资产收益多样化机制。通过引导贫困户盘活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创新扶贫资金量化折股增收、入股分红增收等机制。在屏南岭下乡千亩高优示范园区,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租金,再入股年底获得分红收入,同时在园区内务工取得相应报酬,多样化的增收模式,让贫困户早早脱了贫、稳赚钱。

实施造福工程,搬迁扶贫成为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现实困境的有效脱贫途径。福建80%的面积是山地、丘陵,在高山、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质灾害点的自然村长期贫困落后。通过实施扶贫搬迁,把造福工程与小城镇发展、工业园区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保护、灾后重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解决群众搬迁后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等后续服务保障问题,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长汀县麻陂安置区项目建设、庵杰乡“圆梦小区”安置建设等一系列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搬迁群众增收脱贫,群众通讯难、就学难、就医难、娶亲难等问题也得到较好解决,搬迁群众年均收入实现15%以上增长,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994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连续24年将造福工程扶贫搬迁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2016年底,累计搬迁改造157万人,整体搬迁7200多个自然村,群众脱贫成效明显。

构建保障体系,健康教育扶贫成为脱贫减贫有益补充。 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健康扶贫,围绕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构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医疗和保险叠加政策效应,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有效缓解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政和县外屯乡村民陆定妹曾因妻子突发脑溢血花掉25万元医药费,当时自付部分达20余万元。加入新农合后,报销补还8万元,又经过大病统筹、意外险、当地慈善总会的捐助等多层保障体系的帮扶,才使其渡过了难关,脱了贫。对因学致贫的,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给予免除学杂费、提供助学资助、就业帮扶等支持,做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比如永泰县就较为注重教育扶贫工作,积极落实各类教育优惠政策,鼓励成立民间教育基金会,资助优秀贫困学生。

三大创新模式,开创特色脱贫新格局

信息化管理,建立大数据“精准网底”机制。以精准扶贫为“网”,贫困户为“网底”,实行“精准识别、干部到户、服务联网”的脱贫攻坚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一是大数据管理贫困户。应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分散信息,构建大数据扶贫系统和服务平台,做到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分析致贫原因,因户因情施策。二是精准建档立卡。建立农村扶贫、农村低保、社会救助一体化监测管理平台,常态化抓好信息系统动态管理,做到建档立卡不漏一户一人。三是做好三级联动服务。成立县、乡、村精准扶贫服务中心,建立脱贫攻坚“互联网+”指挥调度体系,统一“线上线下”指挥调度。屏南县新入驻的精准扶贫服务中心,可实现精准调度、“精准网底”大数据的日常管理,还可为群众提供政策宣传、业务培训等服务,为脱贫致富提供全方位支持。

资源整合,开发精准扶贫互益共赢帮扶模式。通过深化山海协作,利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山区落后地区的资源差异,实现优势互补,推动精准扶贫、产业共建园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在项目招商、技术帮扶、产业链延伸、资金落实和用工帮困等方面实现“共建”。长汀县与晋江市开展山海协作,通过共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了13家规模上亿企业落户投产;通过结对帮扶,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民生保障等项目,建成高标准水土保持示范园;通过实施新村结对,推荐晋江经济实力较强的8村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重点8村结对帮扶,带动8个乡镇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两地共同繁荣。

合力帮扶,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坚持内引外联并举,搭建全社会力量参与的精准扶贫工作平台,形成“挖掘潜力激发内力、借助外力集聚合力”的良好格局。通过资金帮扶、智力扶助、项目援助等具体举措,吸纳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帮扶合力,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技术、产业、资金等各类支持。例如,安溪县开展的“百企联百村帮千户”精准扶贫行动,截至目前,共发动136家企业、商会、海外会馆,结对帮扶101个村,1152户3820人获取帮扶资金1600多万元。通过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贫困户就业创业能力。据统计,福建省近年来每年培训的贫困劳动力达4万多人次,其中95%实现了就业创业,有效增加了贫困人群的就业收入。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孙易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