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党徽伴我行”,服务永不停

暨南大学大力实施服务与社会实践行动,构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践载体

暨南大学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将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结合,在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中实施2016年“书记项目”:“党徽伴我行”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行动,着力打造连接民心、砥砺党性的服务平台,使广大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中锤炼党性,提升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展现新时期高校师生党员新风采,取得了显著成效。

组织体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构建和完善“1+33+X”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行动组织体系,夯实组织基础。学校党委建立了党委组织部统筹协调、各相关党委职能部门参与、全校基层党组织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由学校党委书记林如鹏主抓负责。该项目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面广的“1+33+X”组织保障体系,其中“1”是学校党委成立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总站,“33”是全校33个二级党组织成立的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总队(服务营),“X”则是指各基层党总支、党支部成立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队。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全校二级党组织负责本单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协调组织、培训考评和制度建设,其下属党总支和党支部负责组织所属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服务实践:连接民心、砥砺党性

丰富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载体和形式内容,积极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紧紧围绕“服务师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主线,引导基层党组织发挥院系专业(部处)优势、特色,通过组建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团队,建立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岗、阵地、基地、驿站,结对共建等多形式,打造连接民心、砥砺党性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平台。据统计,一年多来,全校共建立了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岗1120个、阵地36个、基地79个、驿站51个,为广大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供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共有11736人加入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队,包括党员4552人,其中教工党员1135人,学生党员3417人;入党积极分子2365人,其中教职工入党积极分子31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2334人。

主题突出:党建先行、团建紧跟

发挥党建带团建优势,集中开展“党徽伴我行”主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纪念建党95周年为契机,学校党委于2016年暑期集中组织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了一次有规模有声势的“党徽伴我行”主题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党员教师(领导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全校共组织了110支“三下乡”实践团队,涵盖了精准扶贫、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爱心医疗、文化艺术、美丽中国、理论普及宣讲、国情社情观察等8个方向, 1887名队员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深入社区、深入农村、深入企业进行广泛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共完成团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346篇,团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06篇,其中针对实践内容提出对策建议总计421条,共有654人撰写了718篇的个人实践服务日记,737人撰写了748篇的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拍摄视频16条,纪录片4篇,影像资料超千张。

制度保障:着眼长效、重在成效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增强成效。在活动实施推进中,建立健全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常态化机制。要求各单位服务队每季度至少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一次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名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结合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管理,规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入党和预备党员转正前须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至少满24学时。二是建立关怀激励制度。通过党支部书记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定期了解服务队成员的思想状况,指导和帮助他们成长进步。三是建立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评价和推优机制。依托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团队,鼓励党支部建立相对固定的服务单位和个体,党员形成结对帮扶对子,推行服务群众评价和推优机制。四是以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党徽伴我行”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行动,着力将党性教育融入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中,使之成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载体和有效抓手。

[责任编辑:张莉]
标签: 我行   党徽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