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独家连线 > 正文

唱衰雄安新区论调为什么站不住脚

设立雄安新区,既缓解北京大城市病,又增大雄安的经济存量,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对于雄安新区,学术界持有不同看法。一些所谓的唱衰,无非就是从沿海、沿路、临水等角度看,雄安新区不具有优势。按照以往新城设立原则,沿海可以收对外开放、畅通贸易之利;沿路可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保障人员与货物往来;临水可形成水城交融之势,保障城市生产生活持续运行。的确,雄安新区不沿海、不沿路,又处在时有旱象的华北平原,但笔者恰恰就属于唱好派。

首先,沿海沿路布局并不成为现代新区建设的首要考虑。这是因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新区建设的要求不同。在对外开放初期,建立外向型产业基地是时代需求,当然需要选择沿海港口。但在转型升级成为国家重点时,新区设立就不以货物贸易往来为导向,选择港口并不是必要条件。同时,建设联通雄安新区与其他城市的交通连接线、加大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资金上、技术上、能力上都不成为障碍。现在不沿路,不等于未来难行路。

其次,水资源不成为雄安新区设立的制约因素。华北平原固然缺水,但雄安新区依托白洋淀,一池湖水可以解决雄安的生态用水;适当扩张白洋淀汇流区,并在雨季增加库容,可提高用水保障度;南水北调工程增设向雄安的输水管道,可对新区适度补水;华北夏秋之际多雨云,可人工增雨,等等。即使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存在,以用水需求否定雄安新区设立的依据也不充分。新区建设的出发点是要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把部分经济社会活动由北京疏解到雄安,其用水需求也只是在华北平原地域上做了简单位移,究竟是有利于解决水的问题,还是不利于解决水的问题,一目了然。

当然,过度解读雄安新区也无必要。近期对雄安新区之“定位”,似乎成为一道学术界的抢答题。笔者以为,“定位”二字大有讲究,有些城市一开始定位是什么,最终依然会是什么,有些城市一开始定位不是什么,演变到后来可能会是什么。关键在于,城市“定位”具有时效性、可变性,甚至具有权力偏好性,但也并非没有约束性。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的“省会城市”两度定位“保定”,但最终既未“保”住也没“定”下,最后省会城市落脚“石家庄”。正因如此,澄清雄安新区“不是什么”十分有必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强调科学决策,无论“副都”还是“迁都”都意义重大、牵涉面广,党中央不会仓促决策。因而,在当前情势下,明确“迁非”而非“迁都”意义非凡,中央不会让“迁都”“副都”说扰乱新区建设大局。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角度,雄安处于一个以北京为顶点、以京广、京津两条轴线为两翼的扇形三角展开地带,可接受各大城市的辐射和扩散,便于和主要城市沟通、交流。尤其是,在首都以南设立雄安新区,就是要建立一个相对于北京的“反磁力中心”,明确疏解工作的头与尾、本与末,抵消北京吸引力,增加雄安新区对资源与要素的吸引力,既缓解北京大城市病,又增大雄安的经济存量,还使疏解成本不至于过高,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雄安新区虽位于河北境内,但为党中央、国务院设定,而非河北省自定新区,政治地位相对超然。在雄安新区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会议,就既无“主场”“客场”之分,亦无“龙头”“龙尾”之争。笔者甚至以为,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机构放在雄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配套建设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既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也兼顾雄安新区各时期发展建设的思路性、对策性方案,也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着墨点。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雄安新区   北京大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