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核心价值观:大国崛起的精神支撑

核心提示: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大国崛起需要文化支撑,社会和谐需要价值认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时代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是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而提出的历史性课题,这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摘要】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大国崛起需要文化支撑,社会和谐需要价值认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时代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是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而提出的历史性课题,这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复兴  执政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每个时代都需要精神的支撑,每个国家都离不开思想之魂,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背后都有其核心价值观。回望并反思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可以发现在社会文明形态的不断转换中,我国不仅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制度和道路,同时也在建构着与这一制度和道路内在相统一的,作为社会文明形态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正是我们党基于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时代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顺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提出来的时代口号。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化解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从“总量”到“人均”……中国经济动力集聚、活力增强的新态势已得到有力印证。这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此外,随着我国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客观上对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等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社会分层日益加剧,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利益多元化、分层化现象日渐突出。这说明,我国正面临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明显增加等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由此,要破解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就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广泛共识,化解各种矛盾,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自身文化认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刷新世界纪录。2006年,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总额为8536.72亿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为397983亿元(约合57451.33亿美元),首次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58267亿元人民币(约合4.16万亿美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456.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首居世界第二;2015年成功建成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使中国经济融入了全球金融体系,为全球跨境投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切表明,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然而,一个大国的真正崛起,远不止于经济的繁荣,还要依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都是其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与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等软实力同步提升的过程。如果没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有力支撑,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以说,当今世界是一个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大国博弈正在走向以文化博弈为核心、以核心价值观博弈为支点的时代。谁拥有了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价值观,谁就能获得有力的话语权,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市场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控,欧、美、日、韩等国家由于文化产业起步较早,占据着世界文化传播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中国由于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占据世界文化传播市场的份额则较少,致使文化产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也较低。

由此,要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就必须加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着实硬起来,使中国的大国地位真正立起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从社会层面讲,正确的价值导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共同的价值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保持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出层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受其影响,社会上的一些人在思想观念、价值评判和行为准则选择上,出现了困惑和迷惘,甚至无所适从,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陷入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泥坑,不仅会破坏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很有可能引发社会混乱。在这种异常复杂的新考验面前,我们必须构建一个全民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引导和统摄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选择,规范和协调各个社会利益群体,使之在全社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鸣和价值共识,形成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需的推动合力。

从执政党建设来讲,要应对长期执政的考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作保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来支撑。否则,这个党就有可能成为一盘散沙,这个国家就有可能四分五裂。在这一点上,苏联的教训是深刻的,其解体的原因就在于,从根本上丢弃了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消弱了共产党的领导,使社会主义制度丧失了核心价值观,导致民心涣散、国家不稳。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我们党为什么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加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因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疏忽和淡化党的意识、党的宗旨、党的纪律和群众观念,从而滋生一些不良倾向,助长一些歪风邪气。譬如,近些年来,党内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损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和理想信念上的偏差和迷茫等造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党心民心,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对腐败始终保持零容忍和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可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亮出的思想和精神旗帜。它向世人昭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国内发生任何情况,我们党都将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毫不含糊,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指导永不丢弃,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决不动摇,确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

(作者为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项)“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项目编号:J13SY7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②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责编/孙娜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
标签: 大国   价值观   核心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