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传统与新兴养老模式的互补与对接

核心提示: 伴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潮流的冲击,新兴社会化、市场化养老成为趋势,而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对老龄化、小家庭等新现象,问题日显。应依据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做好两种养老模式的对接工作;构建以新兴为主、传统为辅的养老体系;增加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化养老机制;走市场化之路,在兼容创新中探索中国特色养老模式。

【摘要】伴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潮流的冲击,新兴社会化、市场化养老成为趋势,而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对老龄化、小家庭等新现象,问题日显。应依据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做好两种养老模式的对接工作;构建以新兴为主、传统为辅的养老体系;增加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化养老机制;走市场化之路,在兼容创新中探索中国特色养老模式。

【关键词】新兴养老模式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  对接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老有所养,不仅反映着中国传统伦理美德的精髓,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模式,应当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逐步构建起以新兴养老模式为主、以传统家庭养老为辅,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

传统家庭养老与新兴养老模式的利弊及现状

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拥有数千年历史,基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形成。从优势上来看,家庭养老保证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家庭成员对老人的脾气、秉性及生活习惯比较了解,可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养老需要。同时,家庭养老还能增进家庭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更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情感需求。此外,家庭养老还能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从劣势上来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更多是依据一种文化氛围和伦理传统,缺乏以法律为基础的制度保障,且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会因家庭条件差异而存在较大差距。在世代同堂的大家庭中,老年人与晚辈之间还容易产生家庭矛盾。毕竟代际之间因社会发展、人生阅历不同,在人生观、价值观及一些具体事项上看法会不同,只要条件允许,青年人分居的倾向一直存在。另外,在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社会参与度不高,容易感到孤独寂寞。

而新兴养老模式,是以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等为基础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养老模式,基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而产生,目前已逐步成为占据主导地位和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养老模式。然而新兴养老模式也面对诸多问题。首先,城乡差距成为其发展制约。目前,我国城市居民被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比例和保障水平普遍较高,而广大农村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上尚处于探索阶段,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其次,容易造成空巢现象。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老人主要依靠领取养老金或其他养老补贴生活,在经济上摆脱了子女供养,且一般与子女分居。如此一来,易导致空巢老人大量出现。再次,国家负担加重。新兴养老模式主要依靠国家供养,需要国家通过构建社会化养老资金筹资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养老由家庭向社会的转移,意味着国家负担不断加重。

新兴养老模式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对接的必要性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虽不可持续却仍有存在之必要。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产业结构及文化观念的城乡差距及地域区别,决定了家庭养老模式在中国依然拥有存在的必要,并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未达到构建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前,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发挥主导作用。即便是在城市,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依然没有达到全面覆盖,与发达国家相比,既存在保障水平的差距,也存在保障能力有限的弊端。因此,在城市中家庭养老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代化趋势下,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形态的快速变迁决定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难以在养老保障中长期发挥主导作用,然而其在目前的中国经济社会现实中依然具有存在之必要,这决定了两种养老模式的转型只能走对接之路。

新兴养老模式代表未来主流趋向,却面对诸多发展普及难题。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构建社会化的市场化养老保障机制条件基本具备,且其代表了未来中国养老模式变革的主流趋向。然而,在既有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下,新兴养老模式的完全普及依然面对诸多发展难题:庞大的老龄化人口规模极大地加重了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负担,导致社会养老保障中的供需矛盾愈发突出;专业护理人员匮乏,配套人才培育体系尚不健全;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主要依靠政府,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少、发展迟缓。

传统向新兴养老模式的转型虽必要却不可一蹴而就。老有所养既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追求的社会发展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更是现阶段中国面对经济新常态,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将现代化成果惠及民众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行之有效,不仅对老人提供了完美的养老服务,还形成了中华民族孝敬亲长的传统美德。然而,新兴养老模式代表了主流发展趋向,传统养老模式向新兴养老模式的转型不仅必要,且要不失时机,关键在于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转型需要时做好对接工作,而此过程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新兴养老模式与家庭传统养老模式的对接路径

依据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做好两种养老模式的对接工作。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作为农业文明中孕育的养老方式,更加适合于我国当前的农村老人,而新兴养老模式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更加适合于城镇老人。为此,各地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应将养老体制变革纳入发展规划。如在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允许土地流转已成为创新农村发展模式和推进农村产业升级的重要政策,而传统家庭养老正是基于传统土地制度的养老模式。既然允许农村土地进行合法流转,就必须在土地流转前提前为农民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障机制,以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新兴养老模式为农民养老提供出路。

立足发展水平,构建以新兴为主、传统为辅的养老体系。在养老模式选择中,各地有不同的实际情况,既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拥有产业结构上的不同。不同地方应立足本地的发展水平,在养老体系建设中坚持以新兴养老模式为主、以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为辅的原则。传统家庭养老可以作为新兴养老模式的有效补充,因其在为老人提供亲情温暖和情感慰藉上不可替代。对于城市来说,“空巢老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和社区应当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政策为其提供家庭般的温暖。

增加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化养老机制。要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借以切实保障老年人养老的实现。对此,政府要积极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以市场化的第三方供给模式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质量和效率,还要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养老相关服务产业发展。另外,还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鼓励居家养老、社区家庭养老等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发展,形成传统家庭养老与新兴养老模式相互结合、灵活取舍的养老格局。同时,要鼓励企业、社区及慈善机构等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养老模式构建,形成多元化的养老融资机制,以多种渠道、不同模式实现老有所养,确保两种模式在对接中不会出现隔断。

走市场化之路,在兼容创新中探索中国特色养老模式。构建以新兴养老模式为主的现代养老体系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下的必然趋势。为此,在养老模式构建中要积极开拓思路,本着兼容创新的姿态,吸取各种养老模式的优势,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及社会发展现实,探索符合中国需要的养老模式。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将养老中的资金、产品及服务供给等问题交由市场解决,以市场化下的产业化机制创新养老保障机制,鼓励第三方平台介入养老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供给。

(作者为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背景下的农村幸福院文化构建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YSB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杨英法:《构建和谐社会在城乡接合部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中国市场》,2008年第31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
标签: 新兴   养老   传统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