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文明共享单车, 需政府企业用户三方合力

引子:

共享单车作为共享经济的新兴事物,从去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开来。共享单车不仅帮助解决了很多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问题,更以其便捷、环保等优势,直接改变了很多人的出行方式,受到不少用户青睐。但这些天,有关共享单车的新闻很火。比如有的市民给单车加上自己的锁,共享秒变私享了;有的干脆重新喷漆装上儿童座,巧取豪夺地侵占了;在有的到地方顺手一扔,管它占不占道;有些地方的城管,将乱停放的单车集中收缴了……本期“思与辨”就该话题进行讨论。

■ 主持人:尹传刚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 嘉 宾:刘国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和静钧(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张敬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对于共享单车出现的被毁损、盗窃和乱停放等问题,共享单车经营方、市场管理方和部分共享单车使用者都有责任

主持人:如何看待共享单车被毁损、盗窃、乱停放等现象?

和静钧:共享是一种所有权不变、临时出让使用权的一种经济活动方式,对共享单车毁损、盗窃,是对所有权人主体权益的侵犯,一旦损耗率超过成本承载能力,这一侵权行为将直接危及共享事业的持续发展,而对共享单车的乱停放,则是共享使用人对使用权的不当处置,所以,共享单车不但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中包含着居民的公益文化认识水平、环保意识、公德约束以及产权界线意识。共享经济推动者应推动“短期黑名单制”,对行为不当的共享受益人予以一定的信用约束。而从治安角度上看,对一切破坏他人所有物的行为,应予以刑事追究或治安处罚。

张敬伟:共享单车是城市交通出行方面的供给侧改革,是顺应市场的新经济模式,融合了互联网新技术和共享经济这两项新型元素,因而从管理方、市场面和消费端,更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受。我们既不要回避共享单车在市场上呈现出来的一些乱象,也不能因噎废食、武断定论或者将其驱离市场。对于共享单车出现的被毁损、盗窃和乱停放等问题,共享单车经营方、市场管理方和部分共享单车使用者都有责任,应在市场中做好自己应做的事、管好自己该管的事和当文明守法的消费者。

刘国强:共享单车的乱象,主要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社会公共意识方面有所欠缺。它反映出国民在公德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等方面都需要提高。第二,也有城市管理不善的客观原因。政府需对运营方进行监管。运营方并不是公益人,他们从政府项目中获得收益后,如果没有受到政府有力的监督,可能在车辆停放设置、车辆管理维护等方面尽量节约人力和物力成本,这也会造成单车使用中的诸多不便,从而加剧以上乱象。当我们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并逐渐加以引导时,相信社会公共意识一定会大有提高。

政府层面要由被动变主动,补足法律短板,更新治理思维,实施符合市场需求的常态监管

主持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现象较为突出,在深圳等地,共享单车被城管大量收走,集中堆放。有关部门可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刘国强: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觉得有关部门应该做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明确职责,完善规则。共享单车主要由城市交通部门管理,城管收车只是从他们城市秩序执法者的角度所采取的措施,而主要问题在于主管部门对共享单车的管理不到位。因此,主管部门应该与运营方协调好,制定共享单车停放、行驶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处理好市民出行方便与道路状况的关系,引导市民规范用车。第二是加强对运营方的监管,明确其应承担的既方便市民又维护交通秩序的职责。第三是建立社会监管体系,以制度性约束来规范市民行为。如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对共享单车的违规使用作出信用记录,鼓励市民自觉维护秩序。也可以奖励举报的方式,强化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力度。第四是丰富管理的技术手段。包括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交通卫星定位系统等,都可以为共享单车的使用提供有据可查的“可视化记录”。

张敬伟:市场推动下的共享单车供给侧改革,不仅符合当下的政策主调,而且也解决了公众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对于城市共享单车,政府层面要由被动变主动,补足法律短板,更新治理思维,实施符合市场需求的常态监管。譬如,国家层面出台鼓励共享单车的相关法律法规,各城市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市场准入规则,同时实施差别化的管理举措。更重要的是,在城市公共区域和生活区间,要划出专门的共享单车停车空间,让共享单车真正发挥随行随停的功用。只要管理者用心,就能解决共享单车在城市里合法存在、有序运营的现实难题。

和静钧:共享经济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一种经济业态,其发展理念符合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中公共产品供给精神,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应在公共停车场规划上要照顾和顾及共享单车“停车难、场地租金高”的问题,政府城市管理部门应与共享单车企业一道有一定的协作,管理并惩戒不当停放共享单车的使用者。

企业作为共享单车的运营方,需要对其运营进行全程管理和服务

主持人:企业只要将单车投放到市场,就达到了共享的目的了吗?共享单车企业要做好哪些管理与服务?

和静钧:企业并不是简单把车辆投入市场就形成“共享经济”,要达到共享的目的,就得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新算法”,没有盈利,共享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共享企业应在管理与服务上下功夫,应提高“算法技术”,找到一个合理的收益点,让共享使用人体验到好处。具体而言,投放量应达到一定规模,应与城市人口流动与密度相符合,其次,应在维修、新旧更换上做好质量保证,降低共享使用人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几率。

张敬伟:共享经济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有丰富的内涵。就共享单车而言,就是要和管理者、消费者乃至其他竞争者达成利益一致的共享。如果仅仅是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其他利益主体,共享单车的市场运营就不会顺利。实施上,共享单车在市场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和共享单车在“共享”上做得不够密切相关。

要在单车共享功能的实现上下功夫,如在技术手段上更新,实现共享单车的无盲区监控,强化共享单车的报警功能,并和交通、城管、公安等部门实施信息化联网。技术的更新不仅能够放大共享单车的共享功能,也能确保共享单车的安全性,更能减少消费者破坏和将共享单车据为己有的冲动。

刘国强:企业作为共享单车的运营方,需要对其运营进行全程管理和服务。首先应该完善共享单车运营的软硬件设施。包括单车的投放、停放区域的规划、停放设施的建设、单车归位和维护、消费者意见投诉的受理。其次可以从商业视角出台管理办法,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如建立用户信用系统,将损毁和私占单车的用户记入客户黑名单。在这方面,摩拜的用户记分系统值得借鉴。第三是制定规范的行业标准,使其服务规范有序。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