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化”难题破解

核心提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价值观。然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背离的社会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打破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隔阂,将其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价值观。然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背离的社会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打破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隔阂,将其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日常生活  价值矛盾  破解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十二个价值理念实际上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追求。正因为如此,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考察期间要求全党全社会“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这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然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追求相背离的社会现象。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契合点和结合处,打破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隔阂,是摆在全党和全社会面前的现实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日常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价值指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与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今中国生活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文化思潮及其价值观念起着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也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价值理念追求,从理论上划分,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二是思想家、理论家们所主张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三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实际奉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日常生活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领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开拓者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最直接的生存领域和生活领域”,“日常生活构成为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一种基础性领域”。鉴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价值理念体系,日常生活也是其培育的基础性领域。

201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才能将其中的系列价值理念转化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自觉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奉行坚守的价值规范,并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多元思想文化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不良文化的渗入之下,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扭曲、弄虚作假、贪污腐败等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乃至社会冲突。日常生活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消极腐败现象,不仅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干扰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并展开必要的斗争。这些价值矛盾现象的解决,亟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入指引,发挥人民群众在价值生活实践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法治和德治轨道上组织、动员群众,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一切假丑恶现象展开必要的斗争,增强全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融合难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同时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面临着考验,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生活,特别是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复杂性。

在日常生活的一些领域中,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背离的现象,由此也在社会舆论领域出现了一些噪音、杂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一些人视为“虚化”和高高在上的“空洞”理论,认为其没有实际操作性。加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存在一些“说教化”“教条化”的现象,让人们难以深入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实践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融合难题,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这两方面入手,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路径。

匈牙利思想家阿格妮丝·赫勒将日常生活的共同特征概括为:重复性、规范性、包含着各种符号系统、情境性。赫勒还将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总结为:实用主义、可能性原则、模仿、类比和过分一般化。从人们的认知发展规律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是知、情、意、信、行的统一。作为高度概括性的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这样高度抽象的概念话语、高度概括的理论性以及在培育践行过程中遭遇的阻力和障碍等,都无一例外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培育和融合。

首先是理性认知难,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的概念话语与人们认知习惯之间的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本身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概括性,一旦缺乏“接地气”的形象阐释,加之有些群众的理论思维和文化水平有限,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这些价值理念的理解和领悟。由是出现的“二十四个字”倒背如流,却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要义等现象,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了高高在上的意识形态“摆设”,同时也给日常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困难。

其次是情感认同难,这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特点相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论性和概括性,与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特点之间存在着距离。日常生活的实用性,内在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让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出发,发自内心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今天,出现了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较大、地区差距较大、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诸多领域都存在着纷繁复杂的矛盾与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人们日常生活实用性特点之间的矛盾,那么就会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情感认同。

再次是实践运用难,这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高度概括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性、情境性特点相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达,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概括性。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性特点,使得人们在接受某种思想观念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将先前生活的经验代入其中,从而造成日常生活的情境性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概括性特点之间的矛盾,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难度。

最后是信仰坚守难,这主要表现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仍然缺乏长效的法规机制保障,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干扰。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是促使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养成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由自发转为自觉。然而,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长期信仰和坚守,更加需要久久为功。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践行和培育,仍缺乏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等诸多方面的长效保障机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人们信仰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长效的法规机制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日常生活、人的认知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日常生活的过度“意识形态化”,这样容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变成政治任务,变成机械重复而没有生气的活动;另一种则是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背道而驰,这种错误倾向又是另一种极端,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日常生活脱离,变成悬空无用的理论。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概念话语体系的转变,使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逐步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建设得再好,“二十四个字”理念再倒背如流,如果不能真正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和认同,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能融入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那么也是无用的。对一般群众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宏大的理论总结往往难以掌握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有概念话语体系的转变,使其语言更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阐述方式更“接地气”,更便于人们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从而上升到理性认同。

注重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利益诉求相结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情感认同。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特点,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培育必须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利益与诉求相结合,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从人民群众切实的利益诉求出发,直面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适应日常生活情境化的需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发挥指导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相结合。因为理论具有普遍性,这与日常生活中特殊的情境性相矛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培育必须与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和指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实践和运用。

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样性载体,形成教育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自觉地践行核心价值理念,使之真正落实到人民群众的意识和日常行为中,实现有效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就必须注重发挥多样的培育载体的作用,形成合力。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主要有影视文化、网络媒介、讲座论坛、社会活动等,我们要注重将载体细化,通过电视、网络、电影、音乐、文学作品、法定节假日活动、家规家风、乡规民约、社区服务、模范典型等诸多方式,将核心价值观深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建设并逐步完善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法规制度的保障,可以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工作机制等不同方面建设和完善。只有完善的法规制度保障,才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更好地传达给人民群众,使其更好地认知、认同、信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也能够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不断完善。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和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滕丽对此文有重要贡献)

【注:本文系湖北省科技研究与开发项目计划基金课题委托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②《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③《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

④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⑤[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妍卓]
标签: 四化   价值观   社会主义   难题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