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前沿理论 > 正文

改善信用环境 创新监管方式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融资是现代金融的核心。当前,我国银行资金充裕,有钱贷不出去;企业资金紧张,缺钱贷不到款;官方规定的利率持续走低,民间高利贷利率居高不下。银行资金和企业资金在运动轨迹和运动方向上,出现日益扩大的背离。这种金融现象很难用经济学原理来进行解读。根本原因是,银行和企业互不信任,银行认为企业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多,贷款违约的风险大;企业认为银行门槛高,嫌贫爱富,雪中送炭的少,趁火打劫的多。根本问题是,信用环境不善,监管方式不适。

在理论上,经济学大师对信用问题早有精辟的阐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有良好信用的人的借贷利率形成市场利率。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信用状态决定借贷能否成功以及借贷的成本,若借款人信用状态较差,为防范风险,放款人在借贷利率之外,还应向借款人收取一定额外的费用,以弥补相应的损失。

在实践中,我国现阶段有良好信用的人不多,许多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不好,为了防范银行贷款风险,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贷款必须有抵押担保,银行内容管理上要求办理信贷业务时,必须从全国集中统一的征信系统查询借款申请人的信用报告,但银行并不根据借款人信用报告的情况决定是发放信用贷款还是发放抵押担保贷款,抵押担保的统一要求加重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人们愤而将银行讥之为典当行。特别是银行所依赖的融资担保机构,反担保、自担保和循环担保不仅加重了企业融资贵的问题,而且对分担风险发挥的作用也极为有限。

银行和融资担保是经营信用的,信用是有风险的。过去在顺周期的情况下,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曾长期在1%左右,融资担保代偿率曾不到1%,银行及其监管者极大欢喜;但在拟周期的情况下,我国当前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趋升,平均均在3%左右,融资担保代偿率平均均在2%左右,银行及其监管者惊恐不已。当然,不良贷款比率和融资担保代偿率不是越高越好,但也绝不是越低越好。这取决于风险容忍度和风险管控能力。不良贷款比率和融资担保代偿率过高不行,过高预示着风险过大;但过第一不好,过低预示着风险管理水平过弱,不利于经济金融的发展。国际上,不良贷款比率和融资担保代偿率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一般在3-5%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金融业的风险偏好及其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风险,怕风险,不敢就没有风险,这不是现代金融的治理理念。

对风险的态度极其管理水平,与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两者之间互为因果,高度正相关。社会诚信体系涉及经济交易行为的,属于信用体系范畴,涉及非市场交易行为的,属于宣传教育和社会管理范畴。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是信用体系。当前,应充分利用信用体系的建设成果,创新监管方式,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是在监管方式上,应推动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征信系统,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对有良好信用的人,发放信用贷款。从监管上降低银行信贷管理对抵押担保的依赖,不能把银行当成典当行来经营,更不能在制度上形成对无抵押担保的信贷风险进行追责,应真正扩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贷风险管理的自主权,有效防止因政府监管过度形成的市场经营权责转移。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级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使企业和个人在各个领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从制度上根除人们法不责众和有空可钻的侥幸心理,增大违法违规违约的成本。相关市场监管部门应据此改进监管方式,通过信息共享,尝试进行监管合作和联合监管。

三是在城市全面推进信用示范城市建设,在农村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信用城市、信用县、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这些标杆,存进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诚实守信,在监管中充分利用民规民约,从根本上改善借款人的信用状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韩冰曦]
标签: 监管   信用   方式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