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用基层奉献筑起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基层群众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无数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乡村,要顺应自然,留住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山水画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就是要不填湖、慎砍树,就地取材造景,随坡就塆植绿,让乡村融入自然。至于“乡愁”,不管你想与不想,故乡在哪里,乡愁就在哪里。这种情感穿越千年,融入血脉,是不能割舍的民族遗产和精神财富。

建设美丽乡村,要产业驱动,生态宜居。要注重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民俗风格的“美丽产业”,建设相互依存、相生共融的生态社会。要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创意农业等项目,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延伸生态审美的经济价值和美丽乡村的品牌效益。要实施绿化、净化、硬化、美化、亮化工程,明确生产、生活、商务、服务等功能区块的定位,推广清洁能源,探索无动力家庭生活污水处理办法,打造庭院式人工湿地,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功能化改造和景观化提升。

建设美丽乡村,要城乡统筹,共建共享。要以二元协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城乡统筹、双向流动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美丽乡村,让它成为农民生活的乐园、市民休闲的胜地。要健全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间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方面的差距,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要通过政府带动和资源下沉,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要依托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农村各种资源能够充分流动,促进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要鼓励成功人士成为回归的新乡贤,反哺桑梓,垂范乡里,提升乡村价值,做乡村复兴的中坚力量。

建设美丽乡村,要传承文化,延续文脉。美丽乡村不是静态的,要为它注入灵魂,那就是文化,它连着过去、接着未来。真正的美丽乡村,既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延续历史文脉。要保护和修复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传统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树木,挖掘和整理蕴藏在典籍史志、民俗习惯、传统工艺中的文化遗产,把淳朴的乡风民俗、朴素的伦理道德和亲密的邻里关系传承下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带头人”要以这次论坛为新的起点,争做一心为民的仁者。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上。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争做敢于担当的勇者。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农民、农村、农业而言无异于一场动真碰硬的自我革命。要强化“昼无为、夜难寐”的事业心,扛得起责任、经得住议论、拉得下面子、豁得出“帽子”。争做善做善成的智者。要拿出能站得住、立得稳、叫得响的实招、硬招,善于运用民主的方法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用发展成果检验工作成效。争做修身立德的贤者。要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遵守社会道德、引领诚信风尚、维护公平正义,始终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以道德品行感染群众,以先进本色取信于民。

荆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王本举

责编/潘丽莉 宋睿宸(见习)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肖晗题]
标签: 中国   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