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兴技术协同创新网络运行特性及培育机制

——以广西生物制药产业为例

【摘要】通过对广西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整体特性进行描述和分析,发现该网络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网络密度和网络整体中心性还相对较低,但几个关键节点已在网络中占据相对重要地位,并以其为中心建立了活跃的小派系。未来可以从加强核心节点的创新辐射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协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外部环境以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等方面着重对该网络进行培育。
【关键词】协同创新  生物制药  运行特性  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绪论

近几年来,随着创新步伐的加快,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强,很多学者在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协同论的思想,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中,网络化模式会使众多主体间的资源、知识存在一种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的交流和互动,极大地促进创新资源的产出和应用,具有其他创新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协同创新的主流发展模式。许多文献都对创新网络参与主体的特征描述、角色定位以及相互作用是怎样产生的等问题展开了研究,但对于创新网络的结构及优化、培育以及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动力等问题却关注较少。特别是相对于不同产业来讲,由于技术、市场及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要素间的合作模式、连接紧密程度、网络的中心节点等会有显著不同,需要不同的培育模式,特别是对于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兴技术产业来说,更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文将以广西生物制药产业为例,详细描述其协同创新网络发展现状、网络结构特征,以寻找突破口,对其未来的培育机制进行探索。

研究综述

最早提出创新网络概念的是Freeman(1991),此后逐步扩展到网络结构、网络合作和合作绩效研究等层面,其中对协同创新网络组织模式的设计、选择是基础和热点。例如,Gloor(2006)认为具有共同愿景并且能够自我激励的成员能够组成协同创新网络;吴晓波等(2011)研究了网络关系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正相关性,并论述了上、下游企业间网络的关系嵌入性对探索型学习的影响机制;Wang等(2014)提出由研究者所组成的合作社会网络以及由知识要素所组成的知

识网络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研究者的创新活动;Carnabuci和Dioszegi(2015)进而提出一个有较多结构洞的社会网络由于拥有适应性认知而能够有效增强创新绩效。
这些文献尽管对协同创新网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创新网络的结构及优化、培育等问题却关注较少。因此,本文将针对以上的研究不足之处,以广西生物制药产业为例对新兴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和培育措施进行探讨。

广西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运行特性

第一,样本数据获取。本文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平台和中文数据库CNKI论文检索平台为主要数据源。在专利检索过程中,首先以关键词“广西”来对申请(专利权)人进行地点限制,其次在IPC分类中选取了国内申请人在生物制药领域中最常用的4个IPC分类号(C12N、C07K、A61K38、A61K39)进行检索。最后进行人工筛选,挑选出申请人两个以上,能够体现出合作行为的专利,并将个别不属于生物制药领域的专利项目剔除掉,最后共获得44条专利信息。在论文检索过程中,以“生物”为主题关键词,以“广西”为作者单位关键词进行检索,然后人工挑选出作者单位两个以上并属于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论文共13篇。
第二,协同创新网络总体形态描述。通过对以上所检索到的样本进行分析,共得到59个协同创新主体数据,其中生物制药类企业21家,研究机构10家,高等院校9家,医院7家,政府及事业单位11家,另外还有一个个人参与协同创新,以上主体共同构成具体的协同创新网络。
第三,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性描述。一是网络总体密度测量。网络密度是用来衡量企业所处的网络内不同主体间相互联结紧密程度的指标。如果一个网络的密度越大,其网络中知识、信息和资源的传递速度将越快,网络中各主体间更容易形成共识,具有良好的协同性。
将上述主体间协同创新关系数据带入UCINET6软件,计算网络整体密度,所得结果为:Density=0.0508,Standard deviation=0.4435,即网络的密度为0.0508,网络中关系的标准差为0.4435。由此可以看出,该网络的密度是相对较低的,说明广西生物制药产业的协同创新网络还处于萌芽期,各主体间广泛协同创新关系还未完全形成。
二是网络聚集度及派系测量。派系通常是指由关系网络形成的彼此之间紧密沟通的小团体,网络资源在团体边界内部充分流动。一个网络中派系的存在会提高其对整个网络的控制力,但负面影响则是权利的过度集中会导致网络的破碎结构。一个网络中存在派系较多时会使该网络相比于随机网络具有更大的聚集系数以及较短的路径长度,从而呈现明显的小世界网络特性。通过对广西生物制药协同创新网络进行分析,得出该网络按局部密度计算出来的聚类系数为1.789,按传递性计算出来的聚类系数为0.790,而且平均路径长度为2.060。这说明该创新网络结点之间的类别度较为明显,而且平均路径长度相对较短,因此可以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小世界网络。另外,通过对该网络进行派系数度量,共得到7个小团体: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南宁市蓝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广西科技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学院;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达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西信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西达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东灵长类开发实验有限公司、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与流行病研究所。
三是网络中心性测量。中心性通常用来测量某节点在一个网络中所拥有的权利大小。如果一个节点处于其他节点间的捷径上,就认为该节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这表明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他节点,处于网络的核心,它会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节点联系起来,拥有一定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回报。
按照以上分析,本文计算了广西生物制药协同创新网络的中间中心度以及网络整体的中间中心势。网络的中间中心度大于0的点共有8个,其中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以及南宁市蓝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三个节点的中心度较高。而整个网络的标准化中间中心势为0.033,该值相对较小,即整体协同创新网络的中心性还相对较低。

广西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培育机制

通过对广西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进行整体描述及各特性指标的测量,可以看出目前该网络的运行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体网络的密度还比较低,聚集度不高,整体中心势也还比较弱,因此未来需要根据网络的特点进行进一步优化和培育。
一是要加强核心节点的创新辐射作用。在协同创新网络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核心层主体是网络发展的灵魂,而在这些主体中有一些处于网络的中心地位,掌握着核心资源和知识,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有助于促成协同创新。例如在前文分析中的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南宁市蓝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就处于这样的核心地位。在未来的网络发展中,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应重视这些节点的发展,加大对其扶持和引导的力度,在活跃这些主体本身创新行为的同时还要鼓励其利用自身优势与更多的主体合作,扩大创新辐射范围,进而带动整个产业协同创新活跃度的提高。另外,还需要注意鼓励和挖掘更多有能力的主体成为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只有各节点创新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该网络未来的发展才会越来越活跃。
二是要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协同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协同创新实际上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升级模式,能够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因此,就参与主体来讲应积极促进有合作意愿的主体间开展广泛的合作,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其中企业应是协同创新的主体。在广西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特性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以专利和论文合作为度量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广西在该产业协同创新的总体情况,但是就目前来看该网络的合作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例如,尽管已形成以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为代表的7个小团体,但是总体看来产、学、研及更多主体间的广泛合作还未建立起来,更多的是科研机构之间或者企业之间的合作行为,合作主体单一,合作的频率也不高。因此,未来可以通过信任机制、保障措施等的建立,在进一步加深原有合作频率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合作范围,使各类型主体间都能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协同创新,提高知识和信息的使用效率,具体可以通过在原有小团体基础上增加节点,或者在不同小团体间建立合作关系。该过程可能是随着创新环境完善各主体间的一种自发行为,也有可能需要外力加以协助。一般来讲,在有直接利益驱动的核心层通常可以通过主体间知识信息的共享来完成这种自发行为,而在间接利益驱动的辅助层与核心层的合作中由于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则更多地需要政府等部门完善利益预见引导环境来推动其完成。
三是要完善外部环境以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生物制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重要区别是其所需知识的异质性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该协同创新系统中环境和外生因素会对主体的协同创新行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像专利和论文等科研成果的后续发展过程中,持续的协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外部环境,包括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领域合作氛围的建立,以及适宜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和文化等环境的完善,尽量减少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阻力,以此帮助协同创新网络的完善。其中政府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政府要主动成为协同创新的服务者、管理者以及协调者,为构建完善的协同创新环境提供各种制度保障,协调各主体间的利益、降低创新风险、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激励创新行为,从根本上为协同创新提供发展动力,提高协同创新绩效。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广西生物制药产业为例,通过对其协同创新网络的关键指标进行度量,认为该网络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主体间广泛协同创新关系还未形成,网络的整体中心性相对较低,但活跃的小派系已经基本形成,以广西大学等为主的几个关键节点已表现出了对整个网络的控制能力。未来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这些关键节点进一步完善该创新网络,同时还需要借助政府这一“关键运行要素”为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作者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演化及运行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GXNSFBA118026,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创业团队中少数民族成员的构成及作用”成果,项目编号:SK13LX021】

【注释】
①范东升,曲凯:《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中说明书公开不充分的常见问题分析》,《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4年第9期。
②高展军,李垣:《战略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24期。
③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责编/王坤娜  孙垚(见习)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新兴   特性   机制   运行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