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王蒙:与时俱进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重大主题”作品

著名作家王蒙

著名作家王蒙

(本文为著名作家王蒙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暨2016中国文艺评论峰会”上的书面发言)

文学并不拒绝一地鸡毛或者杯水风波,优秀的作家尤其善于以小见大,微言大义,但作品的内涵有巨细之辨,作家的高度有上下之分,创作的心态有冷热之别,文学流露的使命与观念,品味与风度更有明显的差别。

文学是人学。一切重大主题最终的中心是人民。文学的核心是人的命运与对幸福的追求。只要是能够触摸到时代与人民的脉搏,紧贴人心、激活爱心的光与热的作品,无论是大处落墨还是细部经营,都通往“重大主题创作”。其中,那些直接反映党和国家事业、描绘我们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事件、大变革、大图景的扛鼎之作、全景之作,往往再现着历史的步伐、人民的苦难、曲折的历程、辉煌的胜利,此即所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它们当然会得到各方的关注、读者的青睐、历史的反响。

因此,无论是有关方面的重大选题,还是作家个人的探秘寻踪,重要的是作家对于家国天下父老兄弟的真情实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作家要的是与天地并立而三的气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感,是披肝沥胆、执著于人民的利益与愿望;写出琳琅满目,画出五光十色,奏出追魂夺魄,才配得上“重大主题”之桂冠。“重大”,不仅是题材与作品的体量,更包括笔力的遒劲、意蕴的丰厚、思考的深邃、内心的煎熬与灵魂的光耀,还有应对时代课题的生活资源、理论资源与文学实力。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立足中国发展的现实,这类“重大主题创作”反映出的家国天下的真情实感,应该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

文艺创作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党员在革命大潮中英勇奋斗、流血牺牲、依靠人民、以弱胜强的精神,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忠贞智慧、献身主义、大公无私的形象。《红岩》中的狱中斗争,《红日》《保卫延安》中的战争中的党组织与党员事迹,《青春之歌》中的知识界党组织与党员,《创业史》中农业合作化中党员的千辛万苦……这些作品中塑造的鲜明形象至今活在读者心中。

这些作品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中国革命史的特点之一是知识分子的广泛革命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吸引了大批包括作家艺术家在内的知识分子。大批作家、教授、学者反对旧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政权,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员或者朋友,他们身体力行地参与了1949年前后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斗争。这些知识分子与革命、与党同甘苦、共命运的深切体验,推动他们记载和创造出共产党员的文学群像,合成了披荆斩棘、百死不悔、抛头颅洒热血、救国救民的党的形象。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量中国作家从世界各个角落冲破阻挠,千辛万苦地赶回祖国,这与苏联十月革命时高尔基等作家出走国外的情景大不相同。

历史的走向,人民的选择,党的先进性与模范作用,大量作家的革命化,成就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党的形象的基石。我们要珍惜这个基石,要强化与深化这个基础,要与时俱进、迎接不断发生的新的考验。

改革开放后的文艺创作

党的形象离不开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号召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戴,党员带领着人民群众英勇奋斗,改天换地、筚路蓝缕,造就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出现了迈向全面小康的新面貌、新蓝图、新现实,是党最根本的形象。党一直艰难地、刻苦地为新中国开路,摸着石头过河,踏着荆棘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拨乱反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中国故事、中国梦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是不少的,也是动人的。一方面,这些作品包含着党的思想、党的实践与党丰富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泼泼、光闪闪、色彩缤纷、千形万状、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题材。像改革开放初期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反贪腐中张平的《抉择》,还有王树增的战争题材作品,都直接地描写了战斗在最前线的共产党员与党的领导干部。

当然,改革开放后的文艺创作也存在不足之处。我们的作家对经济建设相对不那么熟稔,其浪漫性、情节性、戏剧性有待进一步体验与开掘,能够深入到经济生活中的作家较少。作家不是天生的,生活召唤着文学,实践酝酿着文学。相信经过一段时间,更多的写作者能够在经济建设与现代化的风云激荡中弄潮、开拓、创新,更多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企业家、创业者会拿起笔来。我们的文学前景是广阔的、值得期待的。

创造有温度的作品,反映党和国家新变化

党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的作用无需论证。党领导中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也遭遇着一个又一个挑战,可以说我们的道路远非一帆风顺。然而,历史就是历史,使命就是使命。党在今天所面临新的历史课题,只有从世界的与中国的历史进展高度上,从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追求向往的高度上,从体贴国情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上审视,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反腐,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矛盾,取得了诸多成果。在这一背景下,文学作品如何反应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时代的剧烈变化,成为作家当下面对的生活百态和最现实的创作源泉。

文学的特点往往是以小见大,以实见虚,见景生情,鉴此通彼。作家的文学感受、思维与表现方式,偏重于具体、形象、情感、个性化、个案化。这就要求作家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实践中去。

欲做到这些,写作人需要有敏锐而高瞻远瞩的思想,诚于中而形于外、秀于魂而惠于体的大道,对于生活的细细体察,与党与人民同心同德的体贴,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如此,作家写“大”也会生气贯注、笔墨风流,写“小”也会言近旨远、得心应手。总之,无往而不利。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化社会,很难设想一个人能过着与社会无干、与党无干、与他人无干的生活,如果有这样的人,也不过是反衬出他们的各色而已。读者希望有温度的创作,希望摸触到作家对人民滚烫的爱心,而不仅仅是冷僻孤傲、自恋自怜、自吹自擂、自怨自艾,甚至欺世盗名、装腔作势、迎合卖弄、低俗炒作。这就要求作家更深刻、更强烈地萌生与增值对生活万象的历史感、使命感、无间感、刻骨铭心感,使作家内心的过程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实践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