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治理 > 正文

魏玉栋: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视角

很高兴来到尧治河村参加这么一个很有意义的论坛。论坛的领导让我谈谈美丽乡村与文化的话题。不是文化人来谈文化有点牵强。不过,美丽乡村的建设其实就是两个部分:物质空间的建设与精神空间的建设。后者就包含乡土文化的建设。下面仅就自己这几年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个人感悟谈点体会,请各位批评指正。

我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参与到美丽乡村这项事业中来的。18大报告的建议稿当时到了农业部,领导看到里面的两个词格外兴奋,这两个词就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兴奋之余,如何贯彻落实就成了一个马上就要作答的大题。这就是农业部做美丽乡村这件事的由起。从一开始小范围内几个人讨论从哪儿起头、怎么起头,我就参与了进来。经过紧锣密鼓的调研、反反复复的讨论、周密详实的策划,2013年2月21日,农业部正式下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随后成立了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领导小组和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这是第一次在全国层面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因此,农业部也成为第一个举起美丽乡村大旗的中央部委。后来的发展证明,农业部做这件事情做得很及时。不是我们有什么先见之明,完全是形势使然。这里所说的形势,除了中央的决策部署,更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期盼。因此,我们从中央要求与群众需求两个方面着力,三年多以来,通过搭建架构、出台政策、部署试点、制定标准、技术支撑、宣传发动,在全国推动形成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农民群众热情参与这么一种良好、生动的美丽乡村创建局面。

做美丽乡村工作要有“还账”的心态与“三农”的情怀。这么多年,我们在农民那儿“欠账”太多,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投入点钱,做点实事,帮他们解决点实际问题,这不是“惠农”,而是“还账”。如果是满怀“恩赐”,迈着八字步到村里去,不被群众轰出来才怪。他们即使当场不轰,当你走后,他们也会用唾沫星子在背后轰你。同时,做事还要有情怀。尧帝当年的治理社会、创新创造都能反映的出他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尧治河村的孙开林书记这么多年带领村民开山辟路、大干巧干加苦干,靠的也是一种情怀。大家都知道“民国乡建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他们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想法和做法各不相同:晏阳初是以推行平民教育,启发民智为主,来带动整个乡村的建设;梁漱溟则从建立村学乡学,实行政教合一,从改变乡村政体着手进行乡村建设;而卢作孚则是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以“乡村现代化”为乡村建设的目标。尽管如此,他们仍有不少共同点,除了同一年出生之外,就是他们都有强烈的“三农”情怀。我在实际工作中就发现,不带着感情去做美丽乡村工作,是做不好做不到家做不到群众心坎上的。我是从村里长大的,与同龄人一样做过农活,也吃过一些苦,周身流淌着的就是农民的血,对群众的困苦也有种本能的感同身受,对泛着土腥味的乡土文化自然也就格外亲切。

谈到文化,小时候确实不懂,但知道这两个字很重,因为奶奶经常在耳边唠叨:你看村西头三牛他爹当了一辈子教书匠,既不累又体面,你要好好上学懂文化。奶奶没上过一天学,大字不识一斗,更不懂什么“文化是提高社会群体生存机遇的技术”,但开口闭口都是“文化”。后来,读到一篇介绍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文章,里面讲到她曾说过小时候住在农村里的一个情景:当邻家孩子送来一篮自家树种出的枣子时,母亲会将枣子收下,然后一定在那竹篮里放回一点东西,几颗芒果、一把蔬菜。家里什么都没有时,她一定将篮子填满白米,让邻家孩子带回。问她为什么,她说,“不能让送礼的人空手走开。”这跟我小时候在山东老家村子里时的情景一模一样。我想,龙应台和我奶奶说的这些大抵就是乡村的文化。

再后来,读到了龙应台的《什么是文化》。她在里面提到有一个非常难忘的场合,有人让她“简单扼要”的说出“文化是什么”。她说,“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中。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短短几句话,不但说得极明了,而且富有哲理。

因此,稍微延伸一下,完全可以从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生态、对待传统四个方面来谈乡村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也就是从文化的视角来思考美丽乡村的建设。尧文化中包含“崇尚自然、注重人伦、讲究礼仪、奉亲敬祖、修己务实”等精髓,正好涉及这四个方面。

一是如何对待自己。两个层面,第一是提升自己。要真正理解文化,就得理解人的双重性。西方有“人半是天使半是野兽” “人是戴镣铐的舞者”的说法。周熙明教授曾经说过,人是文化的存在,我们说文化,实际上是在说人本身,是在说人性,说人生。文化是有生命的整体。文化大于道,高于器,文乃道器之合体。在平遥古城有一副对联,上联: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 ,下联:忠信孝悌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健康的文化,植根于圆满均衡的人性。第二是有自豪感。文化千变万化,最忌讳简单照抄照搬地去“移植”外地的东西,最忌讳千篇一律,要培育在地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一个村落的居民养成自尊、自立、自强的品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是如何对待别人。孔子在说尧帝的时候,用了“其仁如天”这句话,把尧的思想总结为“仁”这一个字。可见以仁待人,一直是我们中国人信奉的处世哲学。具体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如何跟别人友善相处、合作共事,以及如何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第二是如何对外来文化,包括外地文化、城市文化、西方文化。现在农村中出现的过度硬化、西式婚礼、年轻人不愿跟老人住一起等等怪现象,都是外来文化太多影响的结果。文化是一个生态化的生命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只有坚持“以我为主”“以我为特”,才会有强大的、持久的活力。同理,我们今天研究尧文化,就是要让尧的思想焕发新的活力。

三是如何对待生态。这里说的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如何保护自然生态方面,尧治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其他很多地方是写在了路边的广告牌上,在尧治河,则写在了大地上,写在了每一个尧治河人的心上。社会生态就是社会环境,这方面我们出了不少问题。譬如教育领域的本末倒置。教育不应该是一场淘汰比赛,把孩子按照分数排名从后面一批一批地往外淘汰,而应着眼于促进每个孩子心智完备、长大成人的过程。越是有问题的孩子,越应该是培育的重点。美丽乡村的建设也是同理。

四是如何对待传统。何谓传统?有位专家曾经说过,传统是在时间中一直流传至今仍在的东西。传统是现代的营养液和土壤,现代是传统的空气和阳光。二者是统一生命体的两端:传统是根须,现代是枝叶。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能忘了历史、丢了传统。当然,这些“传统”有无形的,也有有形的。譬如,很多地方把一个村子里的所有房子的外立面全部刷白,老中青房子都成了一个模样,就是在丢掉历史、丢掉传统。

最后,提三点建议。首先,避免“文化戕害”。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发现存在一个公式:意志+资金=可怕。政府官员的意志加上雄厚的资金支持,若做对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但若做偏了,则会让后果变得可怕。龙应台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科学、知识、共识作为文化政策的三个基础,文化建设很可能是一场打着文化旗帜而进行文化戕害的大破坏。纵观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非科学、非专业、无共识的项目比比皆是,这也就是没有得到农民群众共鸣、甚至认同的原因所在。

第二,启动“文化启蒙”。中国农村社会的治理与运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依仗了乡土文化对乡村社会各个方面的浸染。但是这种浸染被文革等运动作了“漂白”后就被解构成了微不足道的碎片——至今依然是些碎片。因此,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急需要进行乡土文化的重构——开展一场严肃的“文化启蒙”运动。“美丽乡村”不只是一种生态理念,它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应该让乡村在文化上回到它的原点。

第三,确立“文化制度”。 从考虑魂在哪里、根在哪里、家在哪里、趣在哪里、未来在哪里这些问题入手,首先做减法,然后做加法,兴利除弊,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积极向上的乡土文化成长的文化制度体系,成为一件很迫切的事情。

最后,我以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两个问题来作结,那就是何以成中国人、何以成中国。我一直以为,这就是我们乡建人的最高追求。(本文为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主任魏玉栋在第二届“尧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上的研讨发言)

[责任编辑:张虹]
标签: 视角   乡村   建设   文化   魏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