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摘要】中央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论述,精准分析了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经济的新常态对传统金融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金融业面临机遇与挑战,新的风险防范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金融风险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23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进行了描述,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给予了诠释。依据分析,受整体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业也步入了常态发展期,进入了常态化发展的格局。新常态下实体经济的转型对于金融业的影响是直接的,对我国的整个传统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金融业实现金融价值创造的最大化,要求金融服务效率和风控能力的有效提升,而对于金融业应对风险的挑战更多来自于自身发展的理念以及部门利益的均衡。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意义

金融风险防范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首先,能够在整体金融资金的监管和筹集上实施有效的风险预判。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给予有效的降低和预警,从而减少风险对资金环境带来市场不安心理和不良经营环境,有利于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资金监管和金融经营氛围,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①

其次,能够保障金融机构按照良性健康的发展轨迹实现经营目标利益的最大化。实施金融风险防范,建立健全内部防控体系,增强了金融机构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降低了风险给经营机构带来的损失,这将有利于金融机构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最后,能够促进金融机构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在金融机构的经营过程中,对于风险的直接把握,决定着经营方向的准确性,以及如何规避经营中遇到的风险,有效减少因风险带来的经营压力。

金融风险防范对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一,有利于在实体经济社会中各类资源的合理平衡配置。众所周知,价值的流动是链式反应,一个环节的变化带动另一个环节的变化。货币资金的流动,代表了商品整个价值在经济体系循环的流动。实施金融风险防范,可以有效调整资金的流动方向,减少金融风险,通过货币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率,遵循市场规律的调控,保证整个社会资金流动体系的健康、有序。②

第二,有利于推动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整个资金的运行领域涵盖了经济运行的所有领域,涉及到经济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金融风险一触发,所带来的后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够对风险的发生机会及时预警,并对风险实施相应的预案,有效减少风险发生几率的同时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而能够维系整体经济的轨迹不发生明显偏离,继续保持健康、协调、稳定的发展趋势。

第三,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金融业的性质决定其是一种风险行业,当金融风险累积到足够的危险系数,其爆发所导致的社会连锁效应是难以把控的。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全球每次经济危机大爆发前期,无疑是源于金融危机这一导火索,而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社会秩序的严重不安定,甚至引发战争,造成人类历史的倒退。因此,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对金融风险进行合理防控,是目前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增长的前提,也是避免本国社会出现不稳定局面的重要措施。

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与金融发展的新常态是相互融合的,金融风险伴随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原有的风险上又突出新的特点,新的金融风险开始显现,一些原有的潜在风险已经开始凸现出来。③对于这些风险的防范,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来自区域性的金融风险。有效实施金融风险防控,是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对金融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的局面是不容置疑的,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原有的各种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慢慢凸显,形势不容乐观,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产能过剩企业带来的风险。近几年来,高消耗、高排放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风险最重要的发源地。产能过剩的企业占用大量资金,降低资金利用率的同时,无形中抬高了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坏账率,增加了银行业不良资产。在此情况下,形成企业融资难,高息融资以及银行业负担风险过高的恶性循环。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经营不善带来的资金断裂以及债务违约对于金融业是巨大的风险打击。

二是地方性债务急剧加大风险。截至2015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预算为16万亿元。然而,大量地方政府债务游离于财政预算之外,地方政府债务依赖的融资平台、土地财政、金融机构贷款等使金融风险与地方财政风险相互交叉,中间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极易出现连锁反应,从而转化成系统性金融灾害。

三是房地产投资市场风险。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大量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供给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大量的资金被各类房地产项目挤占,房地产销售的持续低迷,对整个金融投资房地产提出了风险预警。房地产销售下滑,迫使银行业承受历史以来最大的资产承受风险,据统计,在银行的抵押品中,80%以上为房产抵押,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金融风险将迅速扩散,所带来的后果不仅是金融的风险,将对我国的整体经济产生灾难性的破坏。

来自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经济新常态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目前的表现来看,重点集中在银行信用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方面。一是不良贷款形势异常严峻。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6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讲话称,“截止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连续17季度上升,且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0季度上升。”同时还指出,随着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9.5%下降至2015年的7%左右,银行业利润增速就从2011年的39.3%陡然下降至2015年的2.3%,而不良贷款却从1.05万亿元上升至1.95万亿元。不良贷款,呈现地区性和行业性的特点,长三角地区的沿海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是不良贷款的主要分布地带;而受产能过剩压力过大影响的资源型企业不良贷款增加较快,已经形成了行业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的局面。

二是来自于影子银行的风险。近几年影子银行规模在逐步扩大,由于金融监管缺失,其风险的积累已成为金融行业的重大隐患。虽然影子银行的内部构建体制大部分复制于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但同时也具备了商业银行的金融经营风险,其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在风险发生时,很容易从局部的引发传导到影子银行的系统性崩溃。在资本市场冷落期,影子银行的表现为预期低迷,对于预留扣减率和保证金比率给予调高,降低利差和融资杠杆比率。在市场繁盛期,扩大信用创造规模,形成资产泡沫,一旦市场出现逆转,资金链极易断裂,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实现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路径

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防范,要严格遵循经济运行的规律,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把握标本兼治、有的放矢的原则,从理论、政策的引导,风险总量的防控,问题化解的有序步骤,现实风险的客观评估等方面,客观、准确把握金融风险风范的基本点,科学、合理的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④

坚持金融行业服务宗旨,实现新常态下适度增长。金融行业要秉承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实现自身适度的增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众多的金融机构出于部门短期利益的考虑,更多地将经营发展的重心偏重于存贷款的规模上,同时在市场繁荣期,实现理财、基金等业务的迅速扩张,积极拓宽收入渠道,通过金融业务的收费不合理定价来实现了收入的增长。当时的整个金融服务是与实体经济相背离的,不能很好的体现为实体经营服务的本质。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业进入了发展平稳期,应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对自身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做出适度调整,正确认识金融发展新常态,确立依托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模式和轨迹,制定客观、实际、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国家提出的经济新常态战略,在金融发展格局、政策调整、资源划拨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从优化金融业务结构、改善金融服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入手,加大金融常态化发展力度,努力构建整体金融配置总量与经济发展总量,金融资金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金融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

加快金融行业自身转型,实现金融改革。当前,加快金融行业转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降低并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是优化并调整贷款配给方向。对于国家力求改革的产能过剩企业,要降低信贷支持规模,杜绝以往扶持中的“添油战术”,合理调配信贷资金分配,力求将有限的扶持资金用于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为具有先进经营和管理理念、市场前景广阔、对区域性战略调整作用明显的优秀行业,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是实施服务客户结构的重新布局。积极对服务客户的结构进行调整,重点针对实体经济发展中具备发展潜力的难点领域,以及在发展遭遇瓶颈的薄弱环节,重点扩大中小微企业以及“三农”领域的信贷规模,真正扶持起一批具备代表性的行业发展龙头企业。同时,完善相应的信贷业务流程,灵活掌握授信条件的标准,时刻与市场环境接轨,保持金融服务与时俱进。

三是实现金融消费的转型,拓展消费金融服务。金融行业在经济新常态的条件下,要鼓励并支持金融消费转型与升级,依据多样性的金融产品的研发,引导消费者更新消费观念,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的消费,实现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鼓励消费者在满足日常消费领域的消费后,以更新的理念参与到金融市场的产品消费中,金融业采取多渠道的营销战略刺激客户需求端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实现金融监管机制改革,构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金融监管提出了三项要求,即“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在经济新常态下,以实现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为前提,建议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

一是针对民间资本的风险防控。受近年来内外环境因素影响,区域性的民间融资引发的金融风险事件不断出现,事件产生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也对当地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针对民间资本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加强民间资本市场的风险评估与防范。对于民间的金融资本市场风险防范,要保证其在法律的框架下阳光运行。同时,理顺民间资本投资与实体经济领域的沟通渠道,保证民间金融资本的规范化发展。

二是提高现有商业银行对于金融资产的运行质量。要时刻保持对商业银行资本运作实时监管的工作高压态势,特别是对于信贷资金配给相对风险上升的区域和行业予以重点关注。实现对于风险防范的实时预警,对于涉及风险防控体系中主要的量化指标,要给予科学、准确的风险评估,制定并实施更多层面的金融风险防范预案和可行性报告,保持金融资产的优质运行。

三是规范金融业务多元化的经营与监督。近年来,金融机构为实现业务的扩张和收入的增长,在主营业务的基础上,衍生出许多金融产品,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日益增多。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下,必须改革金融监管模式,适应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效防范跨经营领域的金融风险,规范好金融产品的经营与发展。

保持现有货币政策框架,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就要继续保持现有货币政策的框架稳定,适应金融新常态的发展。一是实现信贷及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从中央经济会议的安排部署来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货币政策基本走向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金融新常态的要求,信贷的增长速度必须相应放缓。在风险防控的关键期,必须利用系列金融工具,根据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变化,对市场资金流动性加以调节,保持货币市场的稳定,金融市场利率应尽量适应经济放缓的需求,真正体现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为实体经济的转型、调结构服务的金融服务功能。

二是准确把握信贷配置走向。在信贷资金的投向上,继续实施优化战略。重点扶持并服务于经济转型中的薄弱环节,做好信贷证券化的试点扩张,利用其优化的资金进行信贷投入结构的重新调整,进一步完善信贷客户的整体结构,实现信贷资金资源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

三是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要充分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在提高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同时,开拓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思路,实现合理的货币市场运行机制,更好地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服务。

加快金融基础环境建设,确保金融市场运行稳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防范控制金融风险的根本保障。加强金融基础环境建设,对于构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有着积极的作用。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信用体系建设和相关制度建设入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控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要对现有的金融市场运行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估,找出制约当前金融市场风险防控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通过金融基础环境的建设,确保金融市场运行的稳定,强化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对整体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重要性,规避因环境建设不足带来的金融整体市场运行的风险,保证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的安全、健康、高效运行。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将总体处于调结构、稳增长的发展格局。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支撑,坚持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在防范风险基础上促进金融体制创新,必将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金融环境,有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系)

【注释】

①郝磊,张朝:“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选择”,《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1期,第109~113页。

②白应童:“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财税金融》,2016年第1期,第46~47页。

③卞伟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新经济》,2016年第1期,第50~51页。

④田娇,王擎:“银行资本约束、银行风险外溢与宏观金融风险”,《财贸经济》,2015年第8期,第74~90页。

责编 /张蕾 韩露(实习)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常态   措施   风险   金融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