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与模式选择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紧迫的现实任务。为此,除了要不断优化制度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外,还应注重要素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形成更持久的创新力量。文章对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与可供选择的模式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发现能够指导我国小微企业进步的可供借鉴的信息。

【关键词】新常态 小微企业 协同创新 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协同创新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范式,能够为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强大动力。当前,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也不断增多,在融资投资、市场开拓、税负、风险防御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以保证其生存和发展。①但是,现实问题是,小微企业因其自身资源和能力水平,在以上方面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使之能够在新常态下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有必要通过技术合作、协同创新等方式,提升其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②只有最大限度的调动小微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不断完善资源互补、知识共享和信任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协同创新与小微企业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与创新管理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并向着多元化、网络化和开放性的方向发展。而当社会组织遭遇独自创新时,协同创新思想应运而生,并在国内外受到了普遍关注。尤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创业风气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企业需要进一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通过要素整合与资源重置,实现更多、更高水平的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贡献力量。

协同创新释义。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协同创新是多个系统为了实现共同目标,通过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融合,更好的发挥资源优势的群体行为。③首先,从人才资源的角度讲,协同创新要将创新所需的人才吸引到创新体系之中,按照创新规律和供求信息对智力资源进行整合,以便为企业的发展和资源效用的提升奠定基础,实现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跃升。其次,从资金的角度讲,协同创新能够使投资者、合作者以及一切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创新实践的状态,对企业的投资发展前景进行预估和研判,以便能够明确企业创新活动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在进口和出口处降低投资风险,同时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入到创新领域之中。再次,在技术层面上,协同创新能够强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在小微企业中的集中释放,提升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层次和深度,同时也能加快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反应速度。最后,从信息的角度讲,协同创新能够让更多的信息资源得以集中,加快产品和服务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增加沟通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在信息需求方面取得显著竞争优势。

协同创新与小微企业的关系。虽然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大量的小微企业进入到市场竞争领域。其中一些能够借助有利时机,在对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充分整合之后,获取较为快速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构建。④但是,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人、财、物等多种瓶颈,不但研发资金的投入缺位、难以吸引与留住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就连在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创新实践方面也基础薄弱,已有的创新活动难以为继。

与此相反,在各级各类创新主体中,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在内的社会组织,不但拥有相对充足的人才和智力资源、技术与实验设备,还在创新思维、创意实践等方面保持着长久优势,这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对其获取新知识与新技术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来源。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些社会组织长期以来采用了“相对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很多科研成果未能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⑤更多的是采用“前店后厂”的方式,从实验室中走出来的科学技术直接进入了高校课堂、政府科技信息库,而不是将其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一方面是急需科技支持的小微企业,另一方面是将大量科研成果“保存”起来的其他社会组织。两者之间的彼此脱离极大浪费了社会资源,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⑥因此,有必要通过协同创新将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向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的把握,在供需两面都得到“出清”。比如,可以在小微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将不同的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融入到同一场创新实践之中,通过提高知识成果的转化率,弥补企业的创新短板,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

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典型机制

小微企业经营方式灵活、运营成本较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能够发挥其适应性强的优势。但是,在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抱团取暖”成为这类企业可以选择的抵御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范式。⑦

学习机制。可以说,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与现实和市场之间的距离更近,更容易得到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和支持。而为了提升协同创新的效率和效果,除了要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以企业为中心外,还应进一步营造彼此学习的氛围,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学习机制,最大限度保障创新团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⑧为此,把合作看作是增进学习的机会,从系统化的视角,对客户需求进行准确评估,对各参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进行研判,借此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驱动力。

沟通信任机制。在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构建沟通信任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创新实践以及创新成果转化时,沟通和信任能够在减少谈判摩擦、降低协商机会成本和市场开发成本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还能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紧密性与灵活性。此外,建立良好的沟通信任机制还能够促使协同创新工作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对创新主体之间的长期合作与主体作用的发挥大有裨益。而随着协同创新的不断深入,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不断向高级跃进,进而为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创造积极条件,实现稀缺资源的高效配置。

资源分配机制。若要保证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良性运转,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资源投入和利益分配保障机制。这是因为,任何创新主体在从事创新行为时,都难以离开资源的保障,尤其对那些资源基础较差、创新资源受约束的小微企业更是如此,需要为此构建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使之能够更为合理、高效的从事创新活动。⑨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协同创新的利益主体们按照自身实际,通过创新基金等“资源库”的设立,以构建创新联盟的形式,优化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尤其是在新常态下,小微企业更要依托顾客需求,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力,发掘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协同创新和合作共赢的潮流之中。

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瓶颈

协同创新主体间存在显著差异。对小微企业来说,协同创新涉及到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小微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另一种是小微企业和其他主体(社会组织、科研院所等)间的协同创新。对这两类主体而言,它们要么源自产业系统,面向市场经济,要么来自教育系统,面向教学与科研;要么源自行政系统,面向社会大众和公众对象。所有这些主体之间,在产生背景、属性文化、目标任务、技能技术、知识经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学习能力都大不相同,很难在强烈的合作情绪背后快速产生协同创新的实践。

协同创新的动力缺失。大量的市场和产业经验表明,小微企业的创新行为大多为自发产生的,是对市场的被动反应,自觉进行创新的企业相对较少。甚至一些企业为了生存或者谋取短期利益,以模仿的形式代替了创新模式,在创新领域中“搭便车”,“打擦边球”。在中国当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小微企业为了获取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走在法律的边缘,通过制售假冒商品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⑩长此以往,这不但会鼓励小微企业盗用他人技术成果,阻碍自身的创新步伐,而且会使他人的创新成果无法得到产权保护,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性进步是极为不利的。少数小微企业虽构建了协同创新的基本框架,进行新产品、新服务的研发,但其中有大部分形同虚设,或运作效果不甚满意。

协同创新的经验缺乏。在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工作不但需要内部资源的投入,还应借助外部资源搭建协作创新的网络,为小微企业提供智力、资金和社会关系的支持。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小微企业采取了“追随战略”,只有较少企业采取“补缺战略”和“发展战略”,以模仿来获得生产资本的占多数,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只占少数。比如,只有很少一部分小微企业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起协同创新关系,一方面小微企业的主动性不足、缺乏经验,合作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后者选择合作对象时会对其规模、实力、资质、信誉等进行综合评估,能够淘汰掉相当部分的候选企业。所有这些都使得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工作被搁置,无法更为快速、高效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协同创新的模式选择

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对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压力。为此,我们需要以新常态为背景,研判和分析其在协同创新方面遇到的困难和瓶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创新主体的自适应性模式和创新群体间的协同模式,以实现小微企业的集约发展、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多动力和现实观照。

创新主体的自适应性模式。一是主动融入协同创新文化。通过创造良性学习氛围,培育以信任为前提的协同创新观念与行为准则,在小微企业内部形成对协同创新的认同,保证各项资源都参与到协同创新实践之中。二是对协同创新进行重新定位。由于资源禀赋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小微企业只有不断发掘自身优势、弥补劣势,才能对其创新实践加以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制定与其自身创新发展相适应的战略。三是整合自身资源与能力。在协同创新系统中,小微企业应该不断整合内部资源形成竞争力,以便能与外部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形成对接,提升其创新能力。

创新群体间的交互模式。一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如果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或者实际尚不成熟时,可以通过知识共享的方式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加以汇聚,共同完成协同创新工作。二是横向协同创新联盟。在该模式下,参与其中的小微企业通过对同类型企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实现技术共享,并由此获得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升其横向协同创新的整体效率和效果。三是纵向协同创新联盟。在这一模式中,小微企业借助企业标识、内部资源和能力以及典型协同机制,也同其他企业之间进行资源选择与环境适应,共同促进企业协同创新目标的最终实现。

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协同模式。一是搭建小微企业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机制。在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金融机构、服务机构、中介结构等参与到创新实践之中,以促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政府要对参与主体的利益充分考量,通过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促进小微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二是主动构建和优化主体适应外部环境的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借助经济、法律以及行政手段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让更多的小微企业能够与外部环境向适应,为协同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位于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XM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营低温超导合金棒材和线材,采用全流程生产模式运营。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为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典范。其协同创新模式为:构建超导材料制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开放运行的方式,将国内外研究机构、地方大专院校和相关企业吸引到产品开发和研究工作之中,并在课题招标与科研合作方面采用了公开和合作的方式,提高了人才的引进数量和质量,构建起了完整高校的网络学习体系,在公司内部营造出了良好的协同创新的氛围。此外,公司通过和社会组织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将其与其他主体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知识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市场交易转向了内部交易,不但交易成本显著降低,获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不断提高,协同创新收到了显著成效。

作为新常态下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善于创新的小微企业在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经济社会获得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这类企业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会不断突出。基于这样的背景,文章对新常态新小微企业的协同创新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当然,以创新为动力的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应在国家政策指向、自身资源聚集和能力释放以及外部环境变化中,继续调整自身优势,借助更多力量再创新的优势。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政治理论教学部;本文系河南省2014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2400411412)

【注释】

①[美]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周晓牧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年。

②A.M.W ildberger.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oncepts and power industry applications.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 2013(6):p77~88.

③张俊霞:“经济新常态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4期,第27~30页。

④吴松强等:“转型升级背景下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策略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5期,第6~11页。

⑤田家林,徐立岗,陈月梅:“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5期,第168~169页。

⑥郭文强,李丽贤:“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12期,第45~47页。

⑦张波:“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2期,第5~7页。

⑧范云翠:“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行为模式研究”,《生产力研究》,2016年第1期,第34~36页。

⑨卢勇:“新常态下要重视小微企业的系统创新”,《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第44~47页。

⑩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3期,第34~35页。

杨智勇,覃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统计与决策》,2013年第7期,第35~37页。

李森森,刘德胜:“企业集群、区域创新网络与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东岳论丛》,2014年第1期,第145~151页。

责编 /张蕾 韩露(实习)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常态   机制   模式   选择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