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依托微信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摘要】微信的诸多社交功能瞄准大学生切身需求,符合该群体生活习惯,已成功赢得了关注,如何有效利用微信发挥党对大学生的凝聚作用、引领作用是高校党务工作的重点。应借鉴微信的优势元素,微细节决定大格局、微转变蕴含大文章、微窗口汇集大智慧、微公众粘合大力量、微监管再造大公信,提升党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微信 凝聚力 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社交服务手段,微信等社会性网络平台以其强大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引起了高校学生的广泛关注,在一定范围内兼具了传播思想和建构观念的价值观导向功能。党对高校学生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遭遇到微信等社会性网络服务的挑战。在微信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理论学习和教育基本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敏锐捕捉大学生在微信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微信对高校学生的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形成机制,是信息化时代挖掘和利用新兴媒介来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是提高党对高校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可凭借载体和手段。

微信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开放性、实用性”助推裂变式传播,功能制造吸引力。调研发现,大学生认为微信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方便、好玩”。依托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的便捷技术,“聊天”、“加好友”、“实时对讲”等基本功能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信息传播和共享,丰富多彩的功能插件精准地迎合了大学生的日常需求,微信成功地赢得了大学生群体的关注。

第一,“生活化”的信息功能特性迎合大学生的切身需求。青年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往往呈现出与其个体切身利益和需求的密切相关性。微信内容九成以上是关于教育、文化、生活、娱乐等信息的交流互动,个性化、趣味感十足的“圈群”符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漂流瓶”、“摇一摇”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微信支付”契合大学生的消费理念,知识面多、可读性强的公众号方便大学生获取资讯,微信的种种特性全面迎合了大学生的切实需求。

第二,“微小化”的信息内容承载无形的思想影响力量。受到世界思想文化信息大潮的冲击,微信的“微言微语微文微段子”渗透着各种伦理道德信息,成为各种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的隐形战场,于无形之中引发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但瞬息万变的时代,“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的文化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轻学习”、“轻思维”的性格特征,他们对于深刻,但又显得较为“枯燥”的理论(尤其是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娱乐化、消遣性的学习,微信作为超级碎片信息交换平台正迎合了青年大学生的这一个性特征。

第三,“便捷化”的信息交互平台冲击着传统的主流媒体。党的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更多地还是依赖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在校大学生基本上不愿意收听广播,也不喜欢读书看报,更没有电视可看,虽然由于党和国家对网络舆情的重视,传统主流媒体也设立了各种网络评论的平台,但多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信息传递方式,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受到一定的局限。微信的兴起,对党的传统舆论导向模式及核心价值观领域的占有方式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语录体、自媒体”凸显蝴蝶效应,关注衍生影响力。传统媒体时代,普通民众的声音和愿望不容易在报纸和广播电视中呈现,微信世界实现了“话语权共享”,依托手机等便捷移动设备,微信使得每个微信用户都成为第一地点和第一时间的信息源,微信服务提供的“私信助手”、“语音记事本”、“群发助手”、“微博阅读”、“扫一扫”、“摇一摇”等实时搜索、转发评论、推荐共享功能软件使得“关注”派生出许多“影响力”。

第一,“微言大义”语录体,一个能激千层浪的信息“磁石”。微信可以实名也可以不实名,只要积极关注或者足够被关注,一个个微言微语“语录”精炼小巧、轻盈易飘,在迅猛传播中,就能像磁铁一样,迅速吸引共同体,制造出一个个的舆论圈。“扫一扫”、“摇一摇”可以随机找到社交伙伴,“圈群”舆论迅速完成网内扩散,如果借助“微博阅读”等功能插件就能迅速波及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动员功能不容小觑,由微信互动带来的“蝴蝶效应”令人惊叹振奋又引人思考担忧。

第二,微言微语“自媒体”,一个微缩的社会图景。微信是社会交往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与扩展,开放式的平台鼓励了沉默的大多数,释放了个体诉求,调动全民智慧参与记录、见证、讨论、问责和建设。微信是一种超越时空界限的信息传递,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又是一种“只言片语”下的微缩社会图景。微信信息的透明度、渗透性极强,移动网络通信4G时代,信息媒介潮流涌向微信等新媒体一边,党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舆论引导工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流思想共识的弘扬和彰显功能不可避免地遭遇一定程度的削弱。

第三,难以捉摸“微领”,一些舆情中不容小觑的个体。当前,许多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息息相关,一些人在舆情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这部分人在网络论坛或微信中积累了较高的声望,他们的言论和意见往往会影响和改变其他网友的意见,引导和推动事态的发展,这些人具备“舆论领袖”的功能,在微信世界里我们姑且称之为“微领”。大学校园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大学生有其特殊的群体特性,“微领”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尚不明确,“微领”“性情不稳”且“忽隐忽现”;“微领”的草根身份以及微信的自由特性,使得“微领”们通常不能自觉地与主流媒体呼应。青年大学生的微信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和社会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功能强大、作用非凡但又“行踪不定”、难以捉摸。

第四,渐成时尚的“微信参政”,一种难监控的政治参与形式。继“微博问政”之后,近年以微信表达爱国思想、公民意见、参与国家政策讨论渐成时尚,开创出“微信政治参与”的新形态,折射出参政议政模式的新变化。微信为高校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表达政治意愿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青年知识分子,也为公权力主体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然而,由于微信的舆论走向往往表现为社会大众合力,很难预见事件走向和设置议程;微信政治参与的“宽松环境”中多元化的思想理念、政治信仰的相互碰撞与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产生政治认同迷茫、思想意识功利化等趋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助长了一些轻率、极端的自我行为的出现。高校大学生的微信政治参与普遍存在过程可控性难以监控,政治主体公信力遭到质疑,青年学生意识形态整合受限等问题。

依托微信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可行性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理想信念教育抓得好,党组织就会坚强有力,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就强。微信的开放便捷促成它的传播和渗透优势,但也使得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面对广泛庞杂的信息和知识更容易受到形形色色的思潮影响,导致“性情不定性”。在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可能几条不经意的微信信息就是毁灭思想阵线“千里之堤”的“蚁穴”。因此,我们要研究微信特性,开拓创新党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师夷长技以制夷”。

微信可以将组织建设“多维化”,增加形式的吸引力。以微信打通学生党支部的班级、年级、专业界限,尝试以党组织走进网络拓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组织建设,扩大组织覆盖,创新“4G”组织设置形式,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党组织的思想引领、情感凝聚、文化渗透、实践指导的教育网格,将以往“固态化”的组织建设模式转化成“网内网外”、“线上线下”、“动静结合”的组织建构交叉式模式,实现支部建设延伸到学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时空。

微信可以将党的理论教育“立体化”,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微信的开放平等可以缩短成员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微信的“跟随”、“关注”、“被关注”等形式,可以及时接收、分享、更新信息。党务工作者可以尝试发动党组织召集每个成员都开一次“微党课”,倡导一种良好的、开放的“立体化”研究氛围,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多元化微体系”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如在党组织和党员、党员和群众之间开展结合大学生活、工作、学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的“微研究、微落实” 理实互动,将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以学生党员与辅导党员老师之间微信开放互动,加强组织实践,把实践和调研的成果转化为高校党组织发展的推动力。

微信可以将党内学习“闭环化”,激发参与的群效应。微信以“细化需求、满足受众”为运营理念,其价值原点是个体的人性价值,其终极目标是获得受众的关注,让受众形成内容依赖。“关注”可以首先凝聚大学生,“关注”又便于大学生主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时语音”等功能打破交流的时空壁垒,进行“互补式、对比式”交流学习,优化了群体化交流反思和学习模式,经历先“关注”、“刷屏”再“选择”的过程就实现了党内学习由被动接受“若有所思”到相互激励、积极互动“学有其法”再到主动寻求“学有所得”的转变,形成特有的党组织学习 “微环境”、“群效应”,形成了党内学习的“闭环”。

对策建议和实现路径

微细节决定大格局:打造权威主流媒体平台,以微信丰富党的创造力,抓重点。能够吸引大众的往往是些长年成功运作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和新兴的商业网站,我们应该研究其信息传播规律,借鉴其成功运作方法,与新兴的商业媒体探讨互赢的合作模式,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改良。一方面,创新更多吸引大学生关注的信息产品,帮助我们逐渐将信息发布拓展到微信领域。另一方面,积极挖掘传统的媒介平台的优势因素,在引导和管理好现有的校园新闻网、校园BBS等信息平台的基础之上,开拓创新“微环境”新媒体权威发布平台,融合全媒体技术,不断提升信息传播的应用性。

微转变蕴含大文章:深入大学生网络全息生活微领域,以微信增强党的凝聚力,打基础。一个大学生无需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借助手机实现微信24小时在线,微信可以“全天候”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交流、思考和生活,大学生活成为一种网络“全息”生活。深入学生网络“全息”生活的微观领域,占领微信阵地,才能洞悉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从本质上将政治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党对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第一,微信理论教育。“微党课”等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在校园生活中、参与社会实践、外出实习期间因时空间隔而导致信息遗忘或传递丢失,以微信平台进行党的理论教育素材精炼传达,以理服人,形成共识,提升党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第二,微信人格教育。“身教重于言教”,高校党务工作者要改变官方话语体系,融入学生的微信语言环境,在微信中获取大学生的关注和认同,以先进的思想、正直的言行影响、感召学生,赢得校园舆情话语权。

第三,微信民主建设。党组织要凝聚党员,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主体意识非常重要。依托微信的平等开放的平民化特性,全面地、逐步地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让党员、基层组织成为党的主体,使凝聚力工程建设确立在新的以微信为平台的政治基础之上,切实形成能保证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在有关党的一切重大问题上有最终决策权的体制、机制。

微窗口汇集大智慧:平等柔性引领“草根”、“微领”,以微信提升党的感召力,明方向。微信世界里无论是意见领袖还是政府机构、政治精英转发、评论都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庞大的微信用户基础上的,无论身份是“草根”还是“微领”,只要转发、评论够多,信息传播就会更快,影响力也就越大,在快速的信息流转过程中真相越淘越清晰,真理愈辩愈明,网络虚拟世界的舆论漩涡和舆论风暴波及现实世界,最终影响事态的发展。因此,高校党务工作者要以平等的立场引导“草根”、“微领”,微信时代,要特别注重解决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民族精神缺失、价值观认同困境等问题,微信“关注”要谨慎、访问和维护要及时,微信“教育”要实施规范化运作。

以微信刷新师生沟通方式、解决问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利用微信点滴渗透“经常性教育”,合理结合,有机地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依托微信开展“主题教育”,根据改革和建设不同阶段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议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在微信上进行“集中教育”,针对不同对象,广泛采取现代化的手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等等。这些方式方法,都体现了新时期党务工作的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时代内容。

微“公众”粘合大力量:构建党务“公众号”平台,以微信固化党的监督力,强保障。微信公众号是微信开发的一项传媒载体,可以实现实时信息交互流转和用户信息管理,微信公众号是点对点营销策略的至尊体验,凭借QQ的普及,微信的使用已深入大众用户,微信公众号也已成为最便捷的信息公开交互手段,无论微信用户的学历如何、身份如何,只要足够关注或者被关注,就有可能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舆论圈,从而引导和推动事态的发展。党务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吸引粉丝,博得关注的特效,进而衍生“注意力监督”和“眼球监督”,以党组织成员的广泛参与和推荐,增强党内评选的公平性和公开性,做到“公开监督有其法”。

微监管再造大公信:规范网络监管制度,以微信细化党的服务力,寻突破。微信舆论的形成也兼具传统媒体时代舆论形成的特点,是传统舆论模式在微信传播特性的冲击下演变而成的。从当前的情况看,学生无需电脑仅用手机屏幕,就可以实现微信全天候在线,“草根”、“微领”的信息流通越快,信息越容易更快地去伪存真,这是微信特有的“群效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从传统垄断和专业化走向分散和平民化;微信即是谣言的滋生地又是谣言的粉碎机,甚至可以是腐败的曝光机、真相的挖掘机、民生的发动机。

党务工作者可以有效利用微信即时发布信息、获取信息、“淘洗”信息的便捷条件,开展深入细致的党务工作,同时借鉴近年来各政务微信强化网络监管机制,创新服务的理念,构建大学校园微信党建规范化运作机制,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提升党组织对青年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例如,在一些微信平台上进行的评选评优活动要借鉴或引进具有法律意义的公证环节,采取自荐或推荐、投票、实际考核、专家评审、微信公示相结合的方式,接受全体师生评议。在使用微信进行公开投票时,充分利用微信实名认证的功能,规避匿名投票带来的结果“模糊性”;设置技术监督平台,做好投票流程的公开,限制“刷票”等。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DSZ3022)

责编 /王坤娜 徐娟(实习)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凝聚力   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