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专题 > 正文

利率市场化推进之路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从而为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指明了方向。就利率市场化之路而言,是一个浩大繁杂的工程,在前进过程中需要我们进行方方面面的改革。但就目前来看,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们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依然不容小觑。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改革,从而为利率的市场化营造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现状 制约因素 决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利率是指资金的价格或成本,是市场经济进行自发调节的重要工具,利率能够调动市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升市场的经济效率。利率市场化便是指由市场来决定利率,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便是由市场主体共同自主决定利率的一个过程。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极大地提升经济发展速度。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发现了利率管制的诸多弊端,如难以用价格杠杆来调节市场,利率的资源配置作用不明显,这也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后我国在1993年提出了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既是为了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为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铺平了道路。

首先,利率市场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之前,央行对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进行直接管制,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有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这种利率管制策略便弊端凸显,官方指定的利率与市场变化脱钩,利率难以按照市场需求来调配资金,也不能为金融机构的运营提供正确的市场参考信息,还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在具体的利率实践中,往往出现官方利率过低的状况,这容易引发过度投资,带来经济泡沫,威胁国民经济的稳定。长期的低利率会导致银行储蓄不足,进而导致信贷资金短缺,最终引发经济泡沫破裂,经济发展进入困境。如在2004年我国连续多个月份出现负利率状态,这降低了居民的储蓄意愿,而更愿意将资金进行市场投资,结果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入房地产,促使房价大升,造成房地产行业泡沫。而且负利率扩大或长期持续,还会引发储户到银行挤兑,给银行业本身带来危机。因此,我国必须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利率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理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既会提升社会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也保证了我国金融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次,利率市场化还是我国走向国际金融舞台的客观要求。利率市场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所在,我国要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就必须在金融制度、政策等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过5年的过渡保护期,我国要进一步开放银行和保险领域,人民币的利率调整将受到国际货币政策的影响,利率变动与国际市场利率变化将更为紧密,为此,我国应该尽快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建设完善的利率形成机制。如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不断调低利息来挽救国内经济,受其影响,世界多个国家都纷纷降低利率来提升市场的流动性,我国也多次调低利率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我国于1993年作出了包括利率改革在内的金融改革决定,到1995年人民银行指定了利率改革方案,1996年利率改革正式开展,如今我国的利率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我国逐步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银行首次开放了同业拆借利率,次年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之后又进行了贴现利率机制改革,实现其市场化。二是实现了境内外币利率的市场化,从2000年开始,人民银行开放了外币贷款利率,同时也对超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开放管理,到2003年,我国放开了对英国、瑞士、加拿大国家国币的小额存款利率管理,对美元、欧元、日元等外币的小额存款利率也放松了管理,在上限政策下,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进行适度调节。三是建立了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1999年我国开始试点存款利率协商制度,到2006年我国开始允许金融机构下浮人民币存款利率。四是提高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在1998年和1999年两年之中,我国人民银行三次扩大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幅度最高达到70%,农村信用社这一数字更是达到100%。我国的贷款利率幅度不再受企业性质、规模大小的束缚。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我国金融发展,但同时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波动以及资源竞争,也给我国市场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利率不断市场化让商业银行获取了自主定价权,这会导致利率价格战,降低银行经营利润,提升贷款融资成本,给银行增加了流动性风险。而且利率价格的变化将影响商业银行的股票收益,极有可能引发投资人大量减持或抛售商业银行股票,增加银行融资难度。对于企业来说,在利率管制时期,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融资,而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资源受市场规律调配,那些资本雄厚、高效率的企业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更加容易获得贷款,但那些资本薄弱、效率低的企业因为资金偿还能力弱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且常常要以较高利率获得融资,这使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尤其是我国的一些非盈利性企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将因此受阻。对于个人来说,市场利率化还增加了投资违约风险,利率的波动很可能造成投资个人无法偿还贷款,面临违约、信用下降的风险,如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由于利率上升,投资人必须为房产投资支付更多的资金,而一旦投资者个人的收入无法弥补多出的债务支出之后,就会发生违约现象,房产投资失败,之后导致次贷产品的投资者亏损,引发整个社会的经济崩溃。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

我国利率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利率化改革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阻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

一是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存在隐患。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行的前提是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但目前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收入大幅增加,但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却逐年下降,且财政赤字也呈现扩大趋势。据中国财政局和统计局数据,在2005年到2014年间,除2007年财政收入略大于财政支出外,其余都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且差额从2005年的2281亿元逐步增长到2014年的11312亿元,由此可见我国财政赤字不断增长。适度的财政赤字是为了支持经济发展,且财政政策也需要保持连贯性和稳定性,但如果财政赤字的增长态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威胁我国经济的稳定,不利于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也难以推进。此外,财政赤字会导致通货膨胀,居民储蓄利率呈负值状态,居民为了实现资产保值和增值,必然会将资金放入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由于我国投资渠道狭窄,这些资金大都流向楼市、股市,容易带来行业资产泡沫,进而造成整体经济环境的动荡。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要付出代价。

二是金融市场不成熟,监管机制不健全。利率市场化便是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需来决定市场利率,但前提是这一金融市场应该是结构合理、充分竞争且信息通畅的成熟金融市场。而实际上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时间并不长,成熟度不足。如我国国债市场化程度低,国债利率在此环境中也难以发挥调节作用;我国的货币金融市场份额小,结构不合理且品种单一,基本上只在金融机构内部进行交易,公众缺少参与机会,因此货币市场并不能真正反映市场供求;我国金融市场的子市场还处于分割状态,不同子市场间信息流动性差,利率关联度低,这导致我国的各项金融调控政策难以发挥调控效用。在金融监管机制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包含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在内的分业监管体系,这为我国的金融业提供监管服务,但问题是这些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关注点在于金融活动的合规性,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这使得它们难以防范利率出现大幅度波动的问题。这些监管机构的监督工作一般停留在检查层面,而不是深入监测市场波动,分析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

三是我国商业银行欠缺自主定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市场利率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建立起货币政策预测机制以及贷款对象内部评测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银行的贷款利率定价能力,但对于深度的利率市场化推进来说,这种定价能力依然存在不足。第一,贷款定价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很多银行往往是根据客户的历史记录和主观判断来决定贷款与否,而很少用量化工具分析贷款的成本与收益,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第二,很多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权只集中在总行,而分部下属分支机构则没有定价权,这束缚了分支机构在金融活动中的应变能力,降低经营效率。第三,一些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系统性的客户信息库,难以对客户诚信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这也不利于银行的贷款决策以及定价决策。在抗风险能力方面,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堪忧,而且不良资产贷款率不断攀升,但同时银行的资本收益却不高,这都是商业银行经营所存在的隐患。并且长期的贷款利率管制政策使得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存贷的利差来获取经营利润,而一旦开放利率化市场,那么存贷利率差的利润空间将被大大压缩,国有商业银行将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甚至带来我国银行体系的剧变,引发银行危机。

四是我国金融信用环境不健全。利率市场化便是将利率交由市场调节,而在市场运行中尤其是金融市场要以信用为基础,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利率市场化也难以深入推进。但目前我国的

信用环境十分脆弱,没有完善的信用约束机制,社会信用意识不强,这导致我国银行在利率定价时并不完全是看市场供需,还考虑了一些其他因素,如一些银行在贷款时会有人情利率,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贷款。而且我国一些企业也不具备信用意识,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我国有60%以上的中小企业信用不高,在信用评价等级中处于四级以下,许多中小企业都有逃废债务现象,这也意味着利率对其没有约束作用,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缺乏信用的环境中,融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利率便不是他们主要的衡量指标,那么利率优化配置社会资本的功能便无从发挥。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策略

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的完善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而且也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为我国走向国际舞台打下基础。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克服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利率市场化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要想我国财政收支平衡,创造稳定经济发展环境,必须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态势,这便要贯彻科学发展观。随着能源资源的减少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以技术提升社会生产效率,用科技来改造传统产业,为此我国要多途径鼓励科研创新,提高科技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科技要真正成为生产力还需要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让我国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且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以科技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也有益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奠定经济基础。

二是我国要推进货币市场发展,尽快促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需要进一步开放货币市场,这样才能够让市场信息充分流动,由市场来决定利率波动。为此,我国应该降低货币市场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主体参与货币市场,营造活跃开放的环境。我国还可通过硬件软件两个方面的建设来推进货币市场化,如加强金融市场各个子机构之间的利率关联度,提升国债同购市场、拆借市场、票据市场之间的联系等。在具体货币市场交易中,要丰富金融产品种类,设置合适的金融产品期限,不断扩大金融交易规模。此外,为防范风险,还应鼓励资信评估机构建设,这能够为货币交易市场主体提供权威意见,降低决策风险。

三是进行银行改革,提升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要想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首先应该让商业银行自负亏盈,将其放入金融市场竞争环境中,这才能够让它们获得不断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在利率定价能力提升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应改变过去以法定利率为主进行利率定价的模式,建立自己的利率预测模型,分析和总结市场利率的波动变化情况,从而为利率定价提供参考。在利率定价方面,我国还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使用价格领导定价法、成本加成定价法等,形成科学的利率定价模式。商业银行应适当向分支机构下放利率定价权,提升经营效率。在提高抗风险能力上,银行内部要建立完善的评级制度,采用量化评估方式,预估风险,并据此提供差异利率。此外,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应该尽快开发能够对冲或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可以提供利率期权、期货或远期利率协议等业务和服务,这能够有效的帮助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规避和转嫁利率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四是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从世界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情况来看,美国、日本、瑞典、韩国等国家的利率市场化都比较成功,而土耳其、智利、菲律宾等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却并不顺利,在全面开放利率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震动,之所以全面开放利率却引发不同结果,主要是由于前者建设了完善的监管体系,而后者在利率市场化之后,监管体系建设却十分滞后。为此,我国要想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必须重视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金融监管体系,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一体系还有诸多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监管的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可以从选拔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监管队伍入手,进而建设风险监管系统和风险预警模型,除了合规性监管外,更要关注风险性监管,提升金融监管水平,为利率市场化推进提供稳定环境。

五是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强化利率的市场作用。金融市场活动中信用的缺失,削弱了利率的市场调节作用,阻碍了利率市场化。因此我国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信用固然属于道德范畴,但法律能够为其提供最大保障,为此我国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惩商业金融活动中的不诚信行为,打击破坏信用秩序的金融活动。对于企业来说,也应该增强诚信意识,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管理来准确提供企业的资产、负债等信息,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此外工商、税务等部门应该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共享和披露,并与商业银行合作,共同建立企业以及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这能够为银行之后的利率定价提供决策参考信息,降低风险。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责编 /张蕾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之路   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