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社会治理创新的地方经验及启示

核心提示: 大连打造“网格+网络”的综治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创新了社会治理,走向智慧化、立体化、平台化、服务化;另一方面,“提质”“增效”公共服务,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简化了办事程序手续,节省了办事时间成本,增强了服务效能。

创新社会治理,是近年来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不仅是出于新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期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基层地方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的实践场域,是积累社会治理创新理论素材的重要来源。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大胆探索,敢于试错,勇于创新,争当地方“改革促进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者”,在创新治理方式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在认真梳理我国各地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做法和实践亮点的基础上,从全国各地区选取8个较具典型的案例进行提炼总结,希望能够以此为其他地区更好地开展社会治理创新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上海浦东:区域化党建的“1+N”模式

创新背景

2014年初以来,上海浦东镇域城乡结合部的快速城镇化地区已形成十多个以知名大商场(包括家具、农贸、百货、电器等类)为主的商圈。北蔡镇党委立足上述实际,结合北蔡实情,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委“1+6”文件精神,制定《北蔡镇区域化商圈党建实施方案》,成立浦东北蔡镇商圈党建工作小组,根据“点上示范、面上推广”原则,运用北蔡镇区域化党建和党群组织等多元主体联动的合力,以及联席会议、项目化运作、党群工作联动、资源共享和服务保障五项机制,启动和推进跨体制、跨单位的商圈党建。通过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在非公企业商圈的覆盖面,践行“商圈,让百姓满意”理念,营造诚信经营、友善待客的购物环境,提高商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区治理与商圈企业协调发展。

浦东举措

2014年以来,浦东北蔡镇试点单位选取红星美凯龙集团所在的、上海单体面积最大(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经营面积14.3万平方米)的浦东沪南商圈,积极开展商圈党建,形成了“1+6”工作模式:“1”即一个“商圈,让百姓满意”的理念,“6”指实现“1”这一理念的包括引导党员参与平台、诚信经营为重点的企业文化平台、党群组织联动平台、和谐劳动关系平台、民生需求和问题导向平台以及保障机制平台在内的六个平台。在该模式的具体运作中,由商圈所在的公司大业主牵头,依靠行政支持,公司党支部和商场联合党支部,党群组织和党员、团员和普通员工多主体联动,吸引众多商户共同参与,推动了“1+6”工作模式良性运作。

北蔡镇党委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委“1+6”文件精神,转型升级为“1+6”工作模式,继续依托区域化党建合力,引导、服务和推进浦东北蔡镇域面上的商圈党建,在借鉴“1+6”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双重叠加结构的“1+N”工作模式,即“1+N”工作内涵发展模式与“1+N”组织形式拓展模式。第一个“1+N”为工作内涵发展模式,其含义是“一个理念,多个做法”,其中“1”指一个“商圈,让百姓满意”的理念;“N”指结合本企业商圈规模、特点实际,提出若干个实现理念的可行有效平台抓手。第二个“1+N”为组织形式拓展模式,其含意是“一家牵头,多家参与”,其中“1”表示该商圈内的一个牵头大业主;“N”表示参与商圈党建的多个组织主体和小业主。

成效启示

上海浦东商圈区域化党建的“1+N”模式,不仅创新落实“1+6”文件精神,优化升级“1+6”工作模式,也有效推动了上海浦东“两新”党建的创新,更是社区区域化党建创新的延伸创新。一方面解放了生产力,释放了创新力,促进了企业经营发展;另一方面,商圈党建积极融入当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担当社会责任,引领基层发展,推动社会善治与社会和谐;同时,“1+N”模式在工作内容上更接地气,有利于扎实推进发展商圈党建,为大业主与小业主合力开展工作创新了以业务为纽带、保持紧密型联系的组织形式。“1+N”双重叠加模式,一方面在工作内容上接地气,有利于商圈党建扎实发展;另一方面在组织形式上,大业主与小业主以业务为纽带保持紧密型联系,有利于合力开展工作。另外,上海浦东区域化党建“1+N”模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尝试运用新媒体手段,积极开展商圈党建的线上线下主题活动,扩大商圈区域化党建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党建综合体”,培育“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社会生活共同体”。

辽宁大连:打造“网格+网络”的综治信息化平台

创新背景

辽宁大连在前几年相继建成的区域性、行业性的综合治理信息化工作平台的基础上,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大背景下,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建设经验的同时,结合大连实际,立足大连市情,融合大连特色,运用大数据技术,于2015年8月建立辽宁省综治信息化第一平台。

大连举措

大连综治信息化平台的业务核心就是“9+10”综治专项业务模块。在遵循中央综治办规定的机构队伍、实有人口、特殊人群、重点青少年、两新组织、社会治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校园及周边安全、护路护线等9个基础模块之上,大连又创新性地扩展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综治宣传和舆论信息引导、平安建设、综治委成员单位、中央和省属在大连单位及市直单位综治工作、诚信体系、平安志愿者、沿海口岸、信息网格、群众安全感调查10个业务板块。纵向上又将这19项业务板块细化为150项具体业务工作,既记录了综治工作的业务数据,也记录了从工作前期计划、工作具体实施到工作总结各阶段的详细内容,实现了综治专项工作业务范围全覆盖。

大连综治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人到户,户入楼,楼上图”的方式对实有人口进行管理,实现了以房管人、准确定位的综治工作目标。大连综治信息化平台可以将综治业务工作信息以视频监控、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源在全市的GIS地理信息平台中展现出来;通过这种立体化展示方式,可以让工作人员直观掌握全市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概况,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或问题进行详细、细致的了解,以及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快速掌握事件周边信息。

成效启示

在运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大连综治信息化平台已录入实有人口5081167人、重点地区169处、两新组织5768个等数据,初步完成基础数据录入工作,成为加强综治工作与基础数据互联互动的有效载体。大连综治信息化平台不仅是“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线上与线下”“小平台与大数据”“综治工作与基础数据”“网格+网络”“管理+服务”互联互动、相互作用的有机产物,也是大连社会复合治理与良政善治的有效载体。“网格+网络”的综治信息化平台,不仅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实现了平面式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向立体化的“网格+网络”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与优化深化,而且也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质的飞跃”,更是实现了社会治理模式从“平面”走向“立体”。打造“网格+网络”的综治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创新了社会治理,走向智慧化、立体化、平台化、服务化;另一方面,“提质”“增效”公共服务,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简化了办事程序手续,节省了办事时间成本,增强了服务效能。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启示   经验   地方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