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区域聚焦 > 正文

市长谈 | 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转型路径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城市。全国现有资源型城市262座,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0%(数据来自于《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产业产值约占全国资源产业总产值的80%左右,是支撑国民经济的脊梁,曾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诸多困境,转型成为每个资源型城市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快推进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资源型城市的有三个一般特征。一是经济结构特重化。表现为大企业、小市政,大重工业、小轻工业,大国有经济、小民营经济。二是管理体制二元化。资源型城市普遍经历了“先企业、后城市”的成长过程,在建设初期,管理体制上一般有政企合一型和政企分离型两种体制模式。三是城市功能二元化。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资源型城市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使资源型城市事实上有工矿区和非工矿区两个相对分离的功能圈。

与一般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三次产业中二产畸高,“一业独大”“一企独大”现象普遍;产业层次低端,产品结构低下,生产方式粗放,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二是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开发方式不科学,造成水、土壤、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每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85%以上来自采矿(万亚辉、沈越:“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北方环境》2011年第7期)。三是生态欠账较大。资源开采对地质、山体和植被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修复成本高、难度大。四是基础设施滞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先生产后生活”城市框架,工业区和生活区交叉,市政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脏乱差”现象严重。五是转型压力巨大。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资源型城市如果不转型,必然会衰败。如苏联巴库,忽视替代产业发展,在累计生产了12亿吨石油后“油尽灯枯”。昆明市东川区因铜矿资源枯竭,缺乏接续产业,由地级建制降为昆明的县级区,成为我国第一个“矿竭城衰”的城市。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从观念、产业、生态、体制、社会等方面入手,着力推进“四转一解决”,即:推进观念转变、经济转型、环境转优、体制转轨,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推进观念转变

资源型城市虽拥有资源之利,但也极易落入“资源陷阱”,过于依赖固有的发展路径。要抓住强化党政责任落实这一关键,不断促进思想解放,系统转变观念。

强化发展导向。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转型是硬任务,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把转型作为贯穿改革发展的主线,进一步理清思路、抓实项目,实现“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

强化问题导向。针对产业结构失衡实际,跳出依赖资源的思维框框;针对资源日益枯竭现状,积极谋划促进资源再生产业发展;针对粗放式发展痼疾,树立集约、节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路径;针对发展不平衡,强化协调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负债,增强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意识,寻求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办法。

强化民生导向。聚焦民生领域,将推进城市转型发展与践行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理念有机融合,顺应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欠账、补短板、惠民生,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提升城市幸福指数。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资源型   城市发展   路径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