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杜飞进:论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12)

3.推进生态治理方式现代化

推进生态治理方式现代化,就是要以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开展生态治理。

首先,合理确定各生态治理主体在生态治理中的关系和地位。政府、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都是生态治理的重要主体,这当中应该由谁来发挥主导作用、由谁发挥次要作用,以及政府应该如何更多采用经济的、法律的还是行政的手段履行生态治理职责,并无一定之规。但是,无论如何处理上述主体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搭配上述三种手段,都必须坚持一条根本原则,这就是达到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效应的最大化。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即使相似体制的国家间也存在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多方面差异,因而泛泛而谈应该采用哪个国家的生态治理模式是毫无意义的,不顾国情而照搬别国模式只会损害本国生态治理效益,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灾难性后果。从大的方向看,多元协同治理是比较适合现代社会的治理方式。但应该如何达到协同,不同的国家则见仁见智。对我国来说,应该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主体相互协调、协同合作的协同治理。同时,加强生态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政府区分不同情况合理采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是尊重我国现实国情的明智选择。

其次,实现生态治理方式的创新。积极推行“规则之治”。现代社会是规则社会,规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和保障。推进生态治理方式现代化,必须强调社会行为的规范性、社会秩序的规则性,不断推进全体社会成员法治意识的培育和对法律规则的遵循[19]。积极发挥“市场之治”。现代社会是市场机制覆盖社会生活各领域、国内与国际乃至全球的社会,离开市场几乎寸步难行。因此,推进生态治理方式现代化,必须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积极倡导“文化之治”。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而文化是文明的源头和展开。我国古代即有“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也一贯批评对资源无节制开发掠夺的资本主义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是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因此,推进生态治理方式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中华先进生态文化教化人心、润物无声的作用,把先进的生态文化置于生态治理体系之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生态治理理念深植于人们内心,转化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不断加强“科技之治”。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也是科学技术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社会。在现代社会,先进的科技手段是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根本保证,科技成果的应用也将极大提高生态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比如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可以扩大治理主体参与治理的途径和方式,运用卫星技术等手段可以实现对国土资源状况的实时监测,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等手段可以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污染。因此,推进生态治理方式现代化,必须积极开拓互联网时代的生态治理方式,拓宽公众有效参与生态治理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治污减排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上一页 1... 1011121314...19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