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学到精气神 讲好新故事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

陈宇飞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主任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诸多讲话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占据着重要位置,尤为令人瞩目。联想到今天是除夕,值此新春佳节,重读总书记的有关论述,确实很有意味。好像每每一到这个时候,我们就活得特别有中国感觉,特别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这也让我们一再想起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对这个文化身份,其实我们常常很难为它准确定位,我们嘴上说的是为中华文化自豪,其实很可能我们对她的精神实质却一知半解;我们大约都知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几个千年的延续,根系源流不断,但其实我们对这种历史文化的长度的意义可能完全不解其意;我们嘴上说着爱这个文化,但实际上却是情感断裂,恨之、鄙弃之。就如一些年轻人问的话:都21世纪了,说那么多古代的文化,有意义吗?这样的尴尬,浓浓地弥漫在我们身边,阻碍着我们真正懂得“中国人”三个字的含义。

我的一位年轻时的老领导曾经闭门苦读中国传统经典古籍,在一番精神的磨砺后,他感叹到:在结束这一年封闭式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终于完成了对中国的归化,终于唤醒了作为这个东方种族的一环、延续并且更新这个种族的自觉。什么是“归化”?什么是“种族的自觉”?恐怕都是我们思考“中国人”这一概念的原意,不经过深入的研读,不经历由眼入心、由心化行的过程,我们谁都难说自己是一个精神上完成了认同的中国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多个讲话里,既多次谈及中华文化的千年相续,也讲到了这一文化体系的宏大和多样。但其实,这些话中的深刻含义,恰恰是在促使当代中国人一方面要学习先人高超的生存智慧,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成果。他在2014年2月25日考察北京市工作时曾说过: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启迪”二字真的大有深意,是这段话中的文眼,说的就是要重建中国文化,要重构文化自觉。

观察中国历史,先民们所创造的文明辉煌,给人印象最深的其实应该是智慧的生存之道,和无数的劳动成果记录,而不仅仅是一个个程式化了的经典语录。比如最应该被当今中国人熟知的,首先就是先民们应对生存挑战而生发的智慧。在特有的生存环境中,他们创造了独有的农耕文化、住居文化、社会良序文化和修齐治平的精神价值目标。由农耕方式的创造、丰富和完善,而走向一个独特文明体系的完成,这样的辉煌,正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最具分量最有价值的核心所在。

还有,中华文化的一个很关键的精神价值,是在数千年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了各地域文化在相互交流砥砺中的文化交融,无论这样的交融是怎样开始和持续的,最后的结果,都无一例外地完成了相互间的精神渗透和影响。即便是来自远方的佛教文化,在历经千年之后,也一样化入了中华文明体系,并进而将其文化果实播撒至东亚周边地带,成为东亚国家间的文化共识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文明体系中,中国人的精气神体现得很充分,其劳动成果,确实值得世人尊重。

但是,问题出在如果有另一个新的文明体系出现,它有更强大的生产力,有更有效的社会组织和动员形式,那中华文明该怎么办?

而中华文化近代所遇到的最大难题,恰恰就是如何面对一个全新的强大文明。这个文明体系被认为是“有实力有文明”,因而挑战性当然很强。中华文明和新文明的相遇,让中国人充满了爱恨情仇,先是看到了其强大的实力,然后就是经历了精神的跌落。在陌生世界面前,中国人的自大迅速转换成自卑,然后为了重建自信,走过了艰辛的百年历程。今天中国文化的最大挑战,依然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面对生存的种种挑战,完成新文明体系的建构。我们学习先人的目的,其实在于应对当下。中华民族精气神的全部存在意义,在于唤醒我们的智慧创造渴望,以便能够集聚新能量,讲好新的中华文化故事。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