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

——加快推动传统户籍身份制度与网络身份识别系统创新融合

长期以来,以户籍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为基础的人口管理制度为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稳定、公民权利保障、社会诚信体系构建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石和成功经验。当前,随着互联网信息化迅猛发展,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日趋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重要变化,社会形态和治理规律发生重要变化,传统户籍身份制度亟需改革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亟待探索。

11月27日,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联合召开“互联网治理与国家安全”理论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倪光南等30余位权威专家出席并发言;研讨会前后,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有关课题研究和实地调研,广泛征集了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地方领导干部、产业界人士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各界一致认为:基于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ID)技术体系的网络身份识别系统,能够在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前提下实现网络身份的识别与管理;将网络身份识别系统与传统户籍身份制度相融合,可以构建安全可控、体系严密、标准统一、层次丰富、动态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目前,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的技术和规则方案已经成熟,应加强新型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战略布局与顶层设计,加快网络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逐步试点推行。

新型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是互联网时代的紧迫需求

传统户籍身份制度在网络社会缺乏有效延伸。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成为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我国接入互联网的信息化人口规模近七亿,网络服务提供机构近四百万,许多经济活动、金融活动和社会公共服务都通过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应用进行,网络社会不再等同于“虚拟社会”,而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但传统户籍身份制度在网络社会缺乏有效延伸,网络身份的识别与管理,与户籍身份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脱节,既有户籍制度改革思路对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观照与回应不足。新型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传统户籍身份制度与网络社会有效管理的高度融合。

网络实名制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均有重大安全隐患。目前,公共机构和商业机构的互联网应用主要通过网络实名制实现身份识别和管理,近年来又在滥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网络实名制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由公民通过上传身份信息来远程识别身份,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通过采集公民的人脸、指纹、虹膜等伴随终身、不可撤销的生物特征信息来实现远程身份识别。而个人身份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等隐私一旦泄露、尤其是大规模泄露,将造成巨大损失、危害和恐慌,韩国此前已有深刻教训。新型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应用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ID)技术体系,能够有效规避这些重大安全隐患。

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信息主权面临严峻挑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人口信息和公民身份信息是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对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信息主权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目前,我国互联网发展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制于人,新型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将构筑人口和身份信息的“保险柜”、“防火墙”,使我国对公民网络身份管理和服务的自主掌控能力大大增强,能有效应对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信息主权面临的严峻挑战。

新型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因应了互联网时代的治理规律

从静态管理到动态响应。传统户籍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基于户籍信息、身份证件、个人档案等,针对“人”和“户”等实体对象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静态管理,体系化程度高但效率偏低。网络身份识别系统基于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针对公民进行的经济活动、金融活动、公共服务活动等具体活动、事件,以及这些事件涉及的人与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响应,效率高、关联性强。新型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融合两者优势,既保持静态管理的体系化,又兼具动态响应的高效率。

从维度单一到层次多样。传统户籍身份制度的载体为户口簿、身份证等单一维度的实体证明材料,出示、出具这些证明的同时,也就提供了这些证明材料上所记载的全部个人身份信息。网络身份识别系统涵盖个人隐私安全、交易安全、公共安全的相应规则,围绕各类具体活动所需的不同信任等级来确定相互识别所需要的身份信息范围,将个人信息的提供和公开范围分为不同等级,使新型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层次更丰富、体系更完善,更好兼顾线上与线下、开放与安全。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人口   体系   互联网   时代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