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改革良方助乡村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在城镇化背景下,面对农村“空心化”和治理失效等乡村社会“阵痛”,玉屏县开出了一套改革方子,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小部制”改革夯实基层组织堡垒

一是“站所林立”变“小部制”,乡镇转型规范化。针对乡镇站所林立、人员分散、忙闲不均以及“门难找、事难办”等问题,将“七站八所”按职能职责相近原则,重新整合为“三办三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经济和社会事业管理办公室,民生事业服务中心、公共事业服务中心、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改革后,本着“对内统筹、对上保留”的原则,保留原站所牌子、公章,站所人员全部由“三办三中心”调度使用,办(中心)副主任双向选择和竞争上岗,工作人员“一人多能、一岗多责”,达到人岗匹配,实现规范高效。

二是“难选难管”变“能干能留”,村干部管理制度化。针对村级干部“选人难”问题,在原来的全年报酬=基本报酬(800元×12个月)+绩效奖金(3600元每年)+任期补贴(0元)基础上,增加任期内村干部养老保险每人每年1500元和任届补贴每连任一届每月增加100元,让村干部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出台不称职村(居、社区)干部待岗学习办法,将不称职村干部界定为13大类,每半年进行一次村干部述职述廉会议,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

三是“墙上贴”变“嘴上说”,党务村务公开透明化。创新党务村务“面对面”发言人制度,聘请驻村干部向村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布最新的党(村)务信息,征求村民意见,答复村民咨询,彻底杜绝村(居)党务村务不公开、假公开现象,实现村情党务“群众明白,干部清白”,既保障了村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又增进了干群间的信任。

“三精”模式盘活乡村治理资源

管理服务突出“精细”。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细胞健康,社会的肌体才健康。玉屏县实施“细胞工程”,采取“县干部包村”、“乡干部包户”,选派400余名干部驻村,发放“民情联系卡”,每名干部负责20-30户群众,做到对所包村民组的基本情况必知、不稳定因素必知、弱势群体必知、突出问题必知的“四个必知”,以及红白喜事必到帮助、急事难事必到解决、传统节日必到走访、农忙时节必到参与“四个必到”,干群之间形成“全方位覆盖、零距离接触、点对点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格局。

扶贫帮困突出“精准”。扶贫帮困首要解决“扶谁帮谁”的问题。秉承民情大数据理念,自主研发民情系统,采取进村入户访问登记的方式,掌握全县农户家庭成员信息、就业情况、经济状况、参保情况、住房情况、生活诉求等基本信息,建立3万余户“家庭档案”。以村组道路和串户路为“纲”,户主房屋位置为“网眼”,集地物地貌、居住地环境等内容为一图,醒目标注低保户、五保户、计生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信息,绘制700余幅“民情地图”。以“村”为单位对各行政村两委班子建设、产业发展、矛盾纠纷等27项村级建设情况进行统计,建立69个“小康信息库”。

带动发展突出“精英”。创新“村支两委+编外村干部”模式,以县委、县政府名义选聘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望、地位和成就的乡村精英,到户籍或祖籍所在村担任名誉村(居)主任,参与到村级发展决策中,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才干等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出台名誉村(居)主任暂行管理办法,明确其不占编、不计酬,建立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

“四有改革”接通“地气”润泽民心

幼有所教。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将全县95所小学优化整合为43所,中学由12所整合至10所,形成“高中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格局。同时,除在县、乡镇所在地办幼儿园外,还建成50个山村幼教点,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上学难”的问题,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

老有所养。深化农村敬老院管理体制改革,将全县6个乡镇敬老院列为股级事业单位,实行院长负责制和法人登记管理,每个敬老院落实事业和工勤编制各1名,设立财务专户独立核算,每年对各敬老院进行星级评比,以2星级2万元为起点,每提高一个星级增加奖励1万元。

行有所便。实施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试点,在县内开通6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与周边区县探索开展边际公交联运模式,投入40余辆客运公交(总里程116公里)营运,预计日客运量可达1.3万人。

乐有阵地。创新实施基层文化“种子工程”,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建立农村文化事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等文化传播平台;配备乡镇、村、社区文化传播队伍,修建文化广场,配齐音响等硬件设备;组织县级文化馆、乡镇、村(社区)文化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开展非遗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综合性农村群众文艺汇演等大众爱好并广泛参与的文化文艺活动,实现“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

重构乡村秩序留住动人“乡愁”

创新“3×3”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做到30分钟之内赶到现场掌握实情研判风险,3个小时之内召集村两委研究讨论解决办法,3个工作日内组织群众面对面调处。对复杂问题通过亲戚、朋友、邻居三重关系进行正面引导,用好以法为据,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三种手段,通过镇、村、组三级回访巩固化解成果。实现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零”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零”发生、连续四年赴省进京非访事件“零”发生等“六个零”目标。

创新“小靖跑现场”民生栏目。记者“小婧”通过群众来电来访、“书记县长信箱”、贴吧等渠道收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深度采访的基础上促成群众与相关部门面对面沟通,部门当场作出整改承诺,全过程实行跟踪录播,并整合电视、微信、网络“三合一”公开播出,接受社会广泛监督。改变过去一些部门解决问题“暗箱操作”、“避重就轻”等做法,打造媒体阳光问政督政。

创新设立“民心党建”基金,促进乡风文明。通过部门支持、党费补贴、社会捐助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等方式筹集基金,用于表彰“好公婆”、“好媳妇”等农村先进典型,关怀资助特困家庭、困难计生户、孤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通过榜样示范和凝聚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实现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民心和顺”的乡村秩序回归。目前大部分村(社区)已设立“民心党建”基金,筹集基金达650余万元。

玉屏推进乡村治理的几点启示

必须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从玉屏的实践来看,不论是乡镇“小部制”改革,还是村民自治的创新,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必须着眼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工程,努力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创新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必须走乡村综合治理之路。在治理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上,乡村社会治理同样面临挑战。要从单一行政手段依赖转向行政、法律、经济以及“互联网+”新型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推动基层行政体制改革,重要方式之一便是整合、调动、团结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提供“新型公共服务”。

必须重视乡村“家庭”问题。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最小单元,农民家庭不幸福,农村社会就难以和谐。当下,大量青壮年农民涌向城市,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频现,成为摆在乡村治理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必须明确“两个治理目标”。一是要创造性解决好村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利益诉求和民意表达,提高群众“满意度”。二是要创新办法解决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农民精神文化高地重建以及心理归属等问题,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

(本文作者为中共玉屏侗族自治县委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良方   乡村   能力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