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评论 > 正文

朱海就:企业的独特性源于观念

企业不是生产要素的组合,而是知识和观念的组合,其中企业家的观念是最为根本性的。企业家通过企业,将自己的知识、员工的知识和嵌入在资本中的知识转化为“产品”。

在现实中,我们无时无刻地都在利用知识,生产离不开知识,消费也离不开知识,知识对人类非常重要,人类从原始的渔猎阶段进化到现代比较富裕的文明阶段,正是得益于知识的进步,但知识的进步和使用都离不开“观念”。了解知识与观念的关系,对于更好地认识企业的性质也是很有帮助的。

“观念”和“观点”是不同的,“观点”仅仅属于知识,而观念还包括“意志”或“决心”。知识的认识和运用是一个包含观念的过程,如门格尔所说,一物获得财货的性质,其前提条件是所含的因果关系“被认识”,认识到某样东西对你有用,某样东西才构成财货,比如认识到“这张桌子对我有用”,这张桌子才会构成他的财货。假如某种知识的重要性没有被人们认识到,那么这种知识相当于不存在,比如人们都知道“绿灯才能过马路”这一知识,但假如人们不把这一知识放在心上,不重视它,那么还是会随意过马路,哈耶克说知识是“主观的”,就是这个意思。

知识和观念之间不存在确切的对应关系,人们有了某种知识并不必然会产生某种观念,如一个人有“买票就能上车”的知识并不意味着他会产生“买票”的观念。我们也无法借助于知识来获知某个人观念的形成过程。观念可以是跳跃的,可以在一念之间改变,从而完全改变知识利用的图景,也就是说观念具有“涌现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很难预测人们观念的变化,相比而言,追求均衡的主流经济学用“偏好的稳定性”来代替人们的“观念”。

观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知识的使用,不同观念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知识来予以利用,另外,同样的知识,在不同观念的作用下,产生的结果也是大不相同的。杰出人士之所以和普通大众不同,并不在于其拥有更多的知识,而在于其观念非同寻常。

企业不是生产要素的组合,而是知识和观念的组合,其中企业家的观念是最为根本性的。企业家通过企业,将自己的知识、员工的知识和嵌入在资本中的知识转化为“产品”,假如没有企业家的观念,上述知识只是分散碎片,没有价值,这就好像工匠脑子里“桌子”的观念将分散的木板组合成有价值的桌子一样。可见,企业家的观念是知识的胶合剂。企业家能否不断地发现机会,对知识不断地做出更新,产生新的产品,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地增长。企业的“创新”首先是企业家“观念”的创新,观念不能被他人轻易模仿,具有不可复制性。

企业为什么存在?科斯认为是因为市场存在交易费用,企业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但根据以上的论述,企业存在的原因是企业家认为他的某些观念不能通过市场来转化为现实,只能通过“企业”这种方式才能实现,“企业”是从“观念”到“产品”的一个中间环节。对市场中的个体来说,将知识变成产品也离不开观念的作用,比如作家的书、艺术家的作品以及科学家的发明等等都是观念的产物,但这些观念都是“直接”转化为产品的,而不是通过企业这一中间环节“间接地”转化为产品的。

观念作用于知识,没有观念,知识本身是不具有生产性的。这意味着新古典经济学经常使用的“生产函数”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观念不可能纳入到函数中,而没有观念,又何来“生产”之有?另外,假如“知识”可以通过函数“自动地”转变成市场所需要的产品,那就不需要企业,只需要市场就够了,即购买土地、机器设备和劳动力,把它们拼凑在一起就够了。可见正是观念赋予企业独特性。

以上的论述对国企改革也有一定的启示,国企在“知识”方面,即生产要素的构成方面也许和私企没有根本的差别,国企的技术水平甚至比私企更高,但由于国企领导人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上级的意志,自己做不了主,导致国企缺少“观念”,使得国企的生产效率、灵活性及市场敏感性等都不如私企。因此,国企改革的关键是让企业家到位,把“观念”要素补上。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独特性   观念   企业   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