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美丽乡村建设构筑浙江发展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广大农村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必由之路。2003年以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使浙江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构筑了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生动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

从战略全局高度创新农村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农村工业化起步,推进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跨越,形成独具特色的“浙江模式”。进入21世纪后,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针对全省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以沿海发达省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创新性地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着力改变“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的状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既保护“绿水青山”,又创造“金山银山”的乡村发展新路子。

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乡村发展模式的重大创新。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美丽乡村成为浙江的金名片,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响亮品牌。实践表明,美丽乡村建设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实事,是利在当代、功在后代的好事。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党委、政府部门的职能工作向农村延伸,加快了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转变,提升了各级党委、 政府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和基层组织的建设,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撬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支点。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全国各地兴起美丽乡村建设的高潮,美丽乡村成为浙江在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一个新优势。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作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先行区”,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经过了艰苦的探索和长期的努力。2003年开始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治理农村“脏、乱、差、散”入手,以垃圾收集、卫生改厕、道路硬化等为重点,优先对条件基础较好的村进行整治。2008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把“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成功经验深化扩大至全省所有乡村。2010年决定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着眼整乡整镇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2012年,又创新县乡村户“四级联创”机制,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和中心村培育建设为重点,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以来,把农村污水治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深度延伸,倒逼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方式转型升级,打造外延式建设和内涵式发展并重的美丽乡村升级版。

特色就是竞争力。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一直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居则居、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注重量力而行,避免贪大求洋、盲目攀比,在实践中突出个性,创新管理,多层次、多模式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道路。因此,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亮点频出,精彩纷呈,涌现了一批接地气、有特色、可借鉴、可复制的地域性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知名度、高标准、高品位的美丽乡村精品村。

村庄美不美,首先看生态。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生态立村,以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以牺牲环境谋发展,积极重现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重塑乡村生态优势,使农村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许多地方学会了放弃,显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生态定力和不以GDP论英雄的科学政绩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浙江广大乡村顺应生态休闲旅游与绿色消费需求潮流,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依托绿水青山、乡土人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把美丽乡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形成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良性循环。2005年以来,全省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以民居民宿、运动休闲、农事体验、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为主题,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新型业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发展美丽经济转型,推动浙江旅游向“万亿产业”进军。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浙江   乡村   优势   建设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