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标准化与国家治理关系深度解析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观点和要求,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2015年9月22日上午,由人民日报社指导,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人民论坛杂志社发起,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治理》周刊、人民论坛网主办的“标准化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综合楼隆重举行。会议围绕“习近平的标准化思想”、“标准化与我国公共治理改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对“国家治理标准化”的深刻内涵、机遇与挑战等进行了全方位剖析。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杜飞进、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于欣丽、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高鹰忠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辛鸣,中共浙江省委政研室原副主任郭占恒,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成根等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标准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性意义

第一单元,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习近平的标准化思想”、“标准化与我国公共治理改革”、“标准化在社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国家治理中价值标准与技术标准的同与异”等主题进行了发言,领导专家共话国家治理标准的机遇与挑战,联袂奉上一场思想的盛宴: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杜飞进、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于欣丽致辞;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发表“标准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开题演讲。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高鹰忠,以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成根等领导专家围绕标准化在社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标准化与我国公共治理改革等议题发表主题演讲。

杜飞进副总编辑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标志着我国加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于欣丽副主任表示,标准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标准不断从生产领域向贸易、服务领域以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扩展,从经济层面向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政府管理层面不断延伸,领域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标准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标准化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成为与战略、规划、政策同样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在这个背景下,标准化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如何将标准化原理、标准化的方法引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层面,建立规范的社会治理体系,发挥好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俞可平副局长发表开题演讲指出,治理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标准化密切相关。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子体系,即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在这三个治理体系中,最先引入标准化的是市场治理。市场治理的主体是企业治理或公司治理,离开标准化,市场治理或企业治理是不可想象的。社会上有一种看法,以为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与标准化没有关系,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离开标准化,包括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在内的现代国家治理都是不可想象的。

标准化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言,至少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标准化为现代国家治理确立规范,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第二,标准化为现代国家治理确立标的,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第三,标准化为国家治理的合理化提供依据,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效益;第四,标准化为评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量化指标,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改善;第五,标准化为国家治理提供统一的评估基准,从而使得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可以就治理状况和治理水平进行相互比较和学习借鉴。

作为国家治理标准化的践行者,高鹰忠局长总结了对国家治理标准化工作的认识。他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从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来看,国家治理需要由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社会规范构成的社会规范体系。现阶段,我国构建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三个层面的治理体系,党的领导有成熟的理论和政治体系,政府管理有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社会管理领域,有效的治理手段仍待探索。将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引入国家治理层面,是现代科学管理理念与国家治理创新的全新实践,将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效率和质量,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赵成根教授认为,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标准化必须要将标准化管理、顾客导向、公共服务承包制、绩效管理、政府责任制等管理上最先进的理念和办法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指标化的体系机构和运行机制,将标准化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国家治理标准化的理论探索与浙江经验

第二单元,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辛鸣,中共浙江省委政研室原副主任郭占恒,分别围绕“国家治理中价值标准与技术标准的同与异”、“习近平的标准化思想”两个主题发表演讲。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民政府县长沈铭权和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马彦关于“标准化在城市管理与乡村建设中的丰富实践”的演讲,带来了来自基层一线的经验。

辛鸣教授从标准本身出发,谈到了标准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认为国家治理标准建设必须具有“中国标准”。产品要有标准,市场的工业流程要有标准,国家治理亦然;国家治理好与不好也要靠标准来评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历史积淀和基本条件。国家治理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解决人的问题,第二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只要是人就会有立场,不同的人立场不同,必然导致对标准认识不同。国家治理必须标准化,实现国家治理必须标准化,没有标准化不可能有国家治理现代化。但是,对国家治理本身而言,又不能统一标准,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必然要选择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标准与治理模式。

郭占恒副主任指出,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视标准化问题,早在2006年就对标准化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和要求,特别是明确提出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由此,把标准化扩展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极大地拓展了标准化的内涵和作用。近十年来,习近平同志无论主政浙江工作,还是主政中央工作;无论在有关批示讲话中,还是在各地考察中;无论就经济问题,还是就社会问题,或就党的建设问题,均多次提及标准化,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工作要求,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标准化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沈铭权县长介绍了“安吉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摸索探寻。2001年“零点行动”后,安吉县针对工业污染、违章建筑、生活垃圾等突出问题,制定统一的标准,全面开展综合治理;2006年制订了浙江省首个地方标准——生态村建设规范,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借鉴,也是美丽乡村标准化指南的早期雏形。第二阶段是试点先行。2008年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将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载体,以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区试点为契机,采用分步推进、连点成线、全面铺开的方式,开展了以中国美丽乡村一个标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36项具体考核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2010年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示范县,33类58件美丽乡村的商标成功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注册。第三个阶段是总结推广。2014年浙江省质监局批准发布了浙江省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美丽乡村建设指南,通过国标委的立项,2015年5月27日正式发布,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实现了从县级标准上升为省级标准最终确定为国家标准的转变跨越。

马彦副区长总结了杭州市上城区创新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方式的实践经验与体会。上城区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围绕着“规范公权,服务民权”原则展开,通过全面梳理政府职能构建标准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绩效评估的方法,在政府管理领域进一步优化和规范行政权力,在社会治理领域进一步指导和提升社会自治能力。此外,他还谈到了实践体会,认为标准化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基层有效贯彻的必然要求,是多元主体复合化社会治理的迫切需求,是政府迈入“互联网+”时代的前提与基础。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总结指出,只有差异性的标准化,才能为政府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个地方的政府创新各有不同,这样的多元性要得到尊重。差异化的标准,应该是改革的清醒剂。我们要推进改革,要有序地推进公共服务,但是不能急于求成,标准化建设也是这样。

从国家治理基本的命题和现代化的要义来看,所谓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说就是追求一种多元多样的合作共治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重点处理好一和多的关系,在一元和多元之间寻找一个中间地带,争取一和多的统一,共同追求一种理想状态。

(执笔:张译晟)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标准化   深度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