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实现精准扶贫的挑战及应对

精准扶贫战略提出的背景

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既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也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第一,如期完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目标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紧迫形势,必须采取更有效的直接扶助贫困地区、瞄准贫困人群的形式;第二,少数贫困地区出现的扶贫资金被贪污挪用、严重浪费、偏离扶贫对象等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甚至恶劣的影响,各方面都强烈要求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实现扶贫资金精准投放和使用;第三,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不清、致贫原因不明。自1986年开展大规模有计划扶贫开发以来,我国只有国家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的全国和分省的贫困人口数,但全国贫困人口数中具体都有谁是贫困户始终难以摸清,更不用说确定各个扶贫对象具体的致贫原因。贫困户底数不清、原因不明这种基础信息缺失的状况,导致扶贫工作只能“大水漫灌”;第四,现实中存在扶贫责任不明确、扶贫工作考核制度难以落实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国家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

实现精准扶贫面临的挑战

精准扶贫,是对我国过去扶贫战略、思路的一次重大调整。目前,我国实现精准扶贫,面临着诸多挑战。

精准识别面临数据难题和社会压力。精准识别出谁是贫困户,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精准识别存在两个相关的问题:第一个是扶贫对象确定中两套体系、两种方法之间具有一定的冲突。贫困人口数量自上而下分解以国家统计局依据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基础推算的全国和省级贫困人口为基础;而在村级由村民民主确定扶贫对象,则是根据农民自己理解的贫困标准,带有社会选择的性质。即使不考虑指标分解过程和村民民主选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当前确定的扶贫对象恐怕也难言精准。为了解决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最近一些地区开始从农户收入统计入手对建档立卡对象进行“回头看”。可这又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即一次性的收入统计难以精准,而以不精准的收入统计为基础确定的扶贫对象所享受的福利又非常高,从而使村内贫困线统计误差内农民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甚至成为了农村不稳定的隐形压力。

精准诊断致贫原因面临困难。准确识别出每一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是精准帮扶的前提。在建档立卡扶贫对象调查表中,致贫原因被分为: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确定各扶贫对象致贫的主要原因和帮扶方向。但是,这样偏于简单的诊断,容易忽视多数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多样性和不同致贫因素影响的复杂性,进而有可能导致帮扶措施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

精准帮扶可用手段不足。精准帮扶面临的困难,一方面来自上述由于贫困和致贫原因多样性、复杂性,任何单一的帮扶措施都不一定能够真正持续有效解决各贫困户的贫困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现有可用帮扶措施相对有限且相关政策和体制间存在不协调问题,使得帮扶责任人即使清楚如何精准帮扶也没有可用的“药”和手段来对症治疗。

资金和项目精准面临体制约束。在我国现行扶贫体制下,确保扶贫资金和项目精准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然而,迄今为止,我国的扶贫资金和项目在计划、审批、实施和监管方面,仍然处于各专项资金按照不同规则由不同部门负责的所谓“九龙治水”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不少与扶贫相关的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存在着与扶贫到户相抵触的内容或条款。

精准管理和考核难到位。精准管理和考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既面临着前述基础数据缺失形成的障碍,又面临着多头管理体制、多重考核办法不协调的掣肘。前面已提及我国扶贫开发存在的“九龙治水”管理体制,在扶贫考核中我们面临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扶贫工作考核、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等多种考核并存却无法对精准扶贫进行考核的局面。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