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集聚社会动能,促进区域长期稳定发展

自2013年以来,中共达川区委、区政府通过“315群众工作法”“民情说吧”“十大民生救助制度”“财政因素分配法”等工作方法不断实现在政府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上的创新,改变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增强了社会动能,促进了地方的稳定发展。

形成“协同治理”格局,探索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途径

达川区委、区政府在人流密集的市民广场设置“民情说吧”,市民只要感到“心事无处说、建议无处献、意见无处提、写信嫌麻烦”,就可以在此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态度坦诚、方式便捷的创新举措,打通了疏通民意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达川区还及时修订和完善全区各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在实施重大项目决策、开展征地拆迁等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上,主动向群众公布信息,引导群众参与听证、讨论和决策,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与互动,重新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有利于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格局的形成。

“315群众工作法”是达川区在信访工作领域的制度创新。通过实行“实名举报、查实奖励、诬告查处”三项制度,坚持“一切信访问题都在法律框架下研究解决”以及实现“解决到位、帮扶到位、处置到位、稳定到位、问责到位”五个到位,采取联合接访、挂牌督办、信访听证等有效办法破解信访中的难题,使信访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315群众工作法”使信访总量以及重复访、集体访现象持续大幅下降,一些信访重点户的切实困难得到了有效的解决。“315群众工作法”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也是依法行政、依法信访的创新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践行服务型政府理念,探索制度反腐的新途径

达川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在“十大民生救助制度”的推进过程中,达川区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在落实国家以及省内相关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民众的实际需要,设立救助内容以及标准。二是将社会救助的“多头管理、多头救助”转变为“一口接待、多口分流”,对困难群众实行“一站式”救助,实现了社会救助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效率化。三是社会救助实行“开门救助”与“阳光救助”,使社会救助真正成为老百姓满意的“暖心工程”。“十大民生救助制度”由于覆盖面广、救助过程公开透明,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对于改善政民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达川区还通过规范基层资金管理,对从制度上遏制基层腐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在资金分配上,按照乡镇的人口、贫困程度、上年实得财力等因素,按权重比例分配财政资金;对区级部门实行分类预算,确保财力保障的公开透明,同时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利用“三资托管”破解村财政管理的瓶颈,通过“三资”管理内控以及试点建立的“三资托管”移动平台,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总之,达川区的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体现着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第一,是依法治国理念的转变,从主要依靠政策、经验治国到依靠法律、制度、规范来治国;从主要依靠领导者的经验和人格来管理到依靠科学规律以及制度规范来管理。第二,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从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务,到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第三,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从过去重视管理、轻视服务到管理与服务并重。第四,将政府内部管理纳入到制度化和法治化轨道上来,为解决“懒政”和“怠政”现象,提高行政效率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动能   区域   社会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