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全球经济 > 正文

“安倍经济学”将彻底埋葬日本经济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有些麻烦,经过了几年争论,新安保法案总算通过,然而迎接他的却是涌上街头的几万民众要求他下台的声音;与此同时,国际评级机构标普也将日本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这也意味着外界对所谓“安倍经济学”理论和功效的质疑。从上世纪90年代算起,日本的经济疲软已经持续了20多年,“安倍经济学”正是在此背景下出台,试图力挽狂澜,带领日本走出长期经济不景气深渊的。然而,这一系列政策,究竟是能妙手回春的解药还是饮鸩止渴的毒药,还有待商榷。

在讨论“安倍经济学”之前,有必要先说说安倍经济学是什么,一般认为,“安倍经济学”的内容主要有:1、大胆的金融政策(2%的通胀目标、无上限的量化宽松、负利率政策等等);2、机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的公共投资);3、旨在唤起民间投资的成长战略(例如女性闪耀日本)。这三大措施也被认为是“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实际上,这些政策其实一点都不新鲜,仍然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措施,我们可以逐条讨论。

1.大胆的金融政策:通缩是万恶之源?

所谓量化宽松(英语:Quantitativeeasing,简称QE)其实就是指由一国的货币管理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通常是收购银行持有的国债),提高实体经济环境中的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的操作,相当于间接增印钞票(在以前,这种操作叫制造通胀)。这项政策的目标,即通过多印钞票收购银行资产使银行拥有更多的准备金,从而推动利率下降,银行释放出更多流动性也就推高了一般的物价,从而达到通胀目标(现代的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通货膨胀率即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据安倍说,他下定决心射出第一支箭是因为通缩(也就是一般价格水平的下跌)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根源。但通缩真的如此邪恶吗?我们有不同的意见。

技术进步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物价的下跌,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颗粒无收到亩产万斤,大米的价格是会下挫的。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经济体里,物价在整体上应该有一个下降的趋势才对,也就是说,通缩是正常现象,由此也有一个推论:当总体物价水平维持稳定的时候,通货膨胀已经发生了。而大众(尤其是我们穷人)正是通过相对价格的回落而分享技术进步的成果,生活成本的降低又使得更多的相同享受和更丰富的追求成为可能,例如从吃不饱到吃饱,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开始注重保健养生。节省下来的收入正是旧产业业务扩张和新产业诞生的基础。

那么从“外部”向经济体注入货币会有什么效果呢?虽然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发明了各种或简单或复杂的理论,设法让我们相信仅仅增加纸币供给就能增加真实财富,但相信这个无异于相信古代炼金术士的胡扯,我们只要稍微想想就会知道印钞机能印出纸币,但无法印出真实资源。增加纸币不会增加真实财富,而只是使财富发生转移——最先拿到纸币的人可以在纸币贬值前交换到他们想要的资源。

和过去的政府“印了就花(消费)”不同,现代政府通常是“印了就投(资)”。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注入的新钱的大部分通常会成为政府或其盟友主导的投资项目的资金。同一时期有很多投资项目开启,市场当然一片“繁荣”(尤其是资本品市场)。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投资并非基于人们的真实储蓄,而是中央银行凭空创造的信用,它们的失败基本上在开始时就已经注定了。

米塞斯曾经评论过,“(我们不妨)把全部企业家看作一个建筑师,他把基础打得过大,直到后来,在建造的过程中才发现,他完成这个建筑所必需的材料不够。显然,这位建筑师的错误不是过分投资,而是资源使用不当。”就像自由市场中的错误投资一样,这些错误投资最后必然会被清算——项目破产。而清算的时候,因为企业会破产、员工会失业,市场一片狼藉,所以在以前,这种现象通常会被称为萧条。

是的,商业周期并非资本主义固有缺陷,也非神秘莫测的天道命运,它始于虚假信用扩张引起的非理性繁荣(其实质是大规模资源错配),终于此后的必要调整(萧条、衰退、放缓、单边下行、新常态,随便你怎么发明新词)。插句题外话,近年国内有一种说法很火,就是“央行释放流动性正好可以给结构性改革争取时间”,基于和上文一样的原理,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因为释放流动性的本身就会引起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