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农村留守群体问题及治理对策

——对山西省H县三个留守村的调研报告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为获得更多家庭收入,享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留守群体逐渐出现。在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的今天,农村留守群体问题,日益成为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本调研报告基于山西省H县三个留守村的实地调查,旨在研究农村留守群体的生存生活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问题尝试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进而为我国其他农村地区解决留守群体问题提供借鉴。

H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属长治市辖区,是典型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5年8月,调研组利用暑期分别对距H县县城100余公里的E乡D村、X村和N村三大典型山区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本次调研以走访为主,以年龄在5-15岁的留守儿童、25-50岁的留守妇女以及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为调研对象,以三大群体生活现状、现实需求、基本权利为调研内容,共走访留守户107户(其中D村52户,X村35户,N村20户),涉及留守老人156人,留守妇女55人,留守儿童11人(其中D村留守老人71人,留守妇女12人;X村留守老人47人,留守妇女19人,留守儿童5人;N村留守老人38人,留守妇女24人,留守儿童6人),比较深入地了解了这三个村留守群体真实生活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H县留守村现状及问题

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堪忧

首先,土地生产任务繁重。调研组在实地调研时发现,三个村的留守老人在青壮年劳动力外迁后,不愿见土地被抛荒,不仅种好自家土地,还将儿孙家土地也种上。这就导致留守老人的土地生产负荷日渐加重。

其次,情感生活贫瘠。三个留守村均无任何文体类集体活动,留守老人们日常情感生活贫乏,尤其以丧偶者更为明显。举一实例,D村J姓丧偶留守老人(金矿退休工人),三年前妻子因病去世,而子女已迁至县城生活,独剩他一人常年住在村里。2014年,他欲与一Z姓丧偶留守老人结婚,该事在村里传得沸沸扬扬,后来在村里人流言蜚语和子女的强烈反对之下,与Z姓老人闹得不欢而散。另有同村Y姓丧偶留守老人,因为大女儿患心脏病去世,二女儿与丈夫不和离婚,外甥和外甥女常年在外很少回家,日生惆怅,于2014年春节期间在自家院内梨树上吊自杀。以上两个事例反映出这三个村的留守老人情感上、心理上的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再次,人身财产安全缺乏保障。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得留守村日渐空心化,加之交通不便,警力不足,留守老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遭到严重威胁,难以得到保证。一方面是因为留守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比如生病、意外受伤等,无法保障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另一方面由于村里没有青壮年,也就少了威慑力,遭遇偷窃之事时有发生。在实地调研中,据X村下辖S自然村C姓留守老人反映,村里前几年种植的白药、黄芩和柴胡等药材,常常遭到临县的人偷窃。

最后,民主权利难以保障。调研组走访的三个村中,留守老人们普遍反映民主权利难以行使,主要表现在村委会选举方面。村内留守老人大多在65岁以上且不识字,加之听力、视力衰退,在村委会选举时,往往由上届村主任或其直系亲属代理填写选票,而代理者是否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填写很难确定。

留守妇女承担压力过大

与庞大的留守老人数量相比,三个村的留守妇女相对较少。外迁背景下的留守妇女,大多因子女未到结婚年龄、无需在县城购房而选择留守村中担负繁重的生产、生活任务,这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是劳动强度高。因丈夫和子女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妇女不得不承担高强度劳动任务。调研组发现,三个村的留守妇女高强度劳动主要集中在家务和农活方面。前几年,因单位土地面积农作物收益日渐下降,大多数留守妇女选择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收益,农活任务更加繁重。同时,多数留守妇女还需照顾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

二是精神负担重。在承担高强度劳动的同时,留守妇女们还面临过重的精神负担。调研中,D村育有三个儿子的H姓留守妇女告诉笔者,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三个孩子的婚事,按照现在的房价,给孩子完成任务(指买房、娶媳妇)十分困难。

三是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留守的妇女多属中青年,因丈夫常年在外,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极易结成“临时夫妻”,发生违背伦理道德甚至是违法的婚外情和婚外性行为,对其家庭造成伤害。

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恶劣

实地调研的三个村,大部分儿童跟随父母外迁,现仅有留守儿童11人,其中男孩5人,女孩6人。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生活方面,物质条件差。因父母外出务工,这11名留守儿童均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基本上没有零花钱。三个村仅有四家商店,出售的商品多属日用品,满足青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类商品极少。另在饮水上,因距县城较远,三个村至今仍未通自来水,靠天吃水的现状很难保证留守儿童的饮水安全。

教育方面,软硬件都缺失。三个村距县城较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加之生活条件艰苦,年轻教师不愿到此任教。目前的学校仍属“复合班”,全校学生共计23人,教师共5位,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年级,全校仅一名英语教师。就学历而言,5位教师均毕业于长治师范(中专);就年龄而言,5位教师中有三位临近退休年龄。而在家庭教育方面,11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均为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数不识字,很难辅导其课余学习。

心理方面,过早成熟,急于承担家庭负担,对未来没有长远规划。这11名留守儿童总体比较早熟,他们非常理解父母的处境,但因长期与父母分居,亲子关系越来越淡薄。这些过早接触家庭和社会压力的留守儿童思考更多的问题是如何尽快长大外出打工挣钱以补贴家用,对于人生之路没有过多规划。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留守   对策   群体   农村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