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热点观察 > 正文

国企“高薪不养廉”症结何在?

核心提示: 由于掌握了大量资源,国企领导干部寻租的机会很多,利益输送和利益交换的可能性很大。党政机关在反腐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国企身上。国企改革发展与反腐倡廉看似分属两个范畴,实则紧密相连,要真正释放国企活力,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国企高管的有形之手为追求私利而干扰市场活动的健康运转。

一、国企反腐持续增温

阳春三月,两会刚刚闭幕,反腐大戏便再掀高潮。‍3月15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建一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成为30年来中国汽车行业涉嫌贪腐的最高级别的高管。

第二天,中纪委再发力,擒下有着“西北虎”之称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廖永远。中石油集团党组成员一般常设9人,目前已有王永春、李华林、温青山、王立新和廖永远5名党组成员落马,塌陷过半。

去年以来,从中国联通、南方航空到一汽、中石油……,国企领导的腐败问题频被爆出。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统计,2014年至少有70多名国企高管落马,而自去年底第三轮巡视工作开展以来,就有14名央企高管被调查或处理。春节过后,2015年中央第一轮巡视对象确定为中石油、中移动、国家电网等26家央企。目前,这26家央企专项巡视正在进行,廖永远被查距离巡视组进驻中石油仅半月有余,国企反腐风暴推进之迅速,可见一斑。

从大量案例可以看出,国企腐败尤以“一把手”最重。身居国企中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经理要职者成为腐败的高发人群,占到国企腐败的一半以上。从此前的中纪委专项巡视反馈清单可以看出,党政机关在反腐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国企身上。

二、历程·从“劳动与所得不匹配”到“天价高薪”

国企领导人并不是一直拿着今天这么高的薪酬。对于国企高管的“高薪养廉”问题,开始于改革开放中间出现过的所谓“59岁现象”,又称“最后捞一把”现象。其中最典型的是褚时健。1999年,时任红塔集团董事长的褚时健71岁,因贪污174万美元被处以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减刑至17年。褚时健效力红塔集团18年,红塔山的品牌价值达到 400多亿元,为国家贡献利税超过800亿元,而18年来他的总收入仅80多万元。

付出与所得严重脱节,导致其心态失衡。该案促使政府领导开始关注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激励机制问题,引发了国企领导人薪酬制度的改革。后来众多专家依据新加坡政府公务员的高薪制提出了“高薪养廉”,认为高薪就可以保证高管们勤政廉洁。就在褚时健被判刑的第二年,红塔集团新总裁拿到了100万年薪。褚时健被冠以“体制牺牲品”的同时,结束了那个“国企领导人创造的价值与所获的收益严重不匹配”的年代。随之而来的,让国企高管的“天价高薪”、“职务消费”等成为耳熟能详的字眼。

30多年市场经济疾行,关于国企改革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与国企领导人的监督管理问题,至今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近年来,在针对国企诸如“国进民退”、“垄断福利”、“与民争利”、“收入过高”等众多民意词汇中,“高薪”是坊间集中火力炮轰的对象,也是贴在国企高管身上最突出的标签。

根据全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华生的统计,国企负责人比政府官员同一个级别的工资高了5—8倍。国企领导拿着更高的薪水,为什么仍然不满足而深陷腐败?

三、国企腐败频出的思考·高薪不能养廉的症结

权力一肩挑,手中有资源,寻租有空间

我国国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行政化色彩比较严重。国企不是官场,但却具有和政府机构相似的组织架构和行事方式。国企实行公司化管理,又具备行政级别;其高管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也是党政干部,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不同层次的负责人,都对应着不同的行政级别,人员梯队呈现行政化色彩很浓的封闭金字塔状。

由于掌握了大量资源,央企领导干部寻租的机会很多,利益输送和利益交换的可能性很大。许多国企领导人不仅拥有行政级别,有的甚至党政权力一肩挑,同时掌握着比政府官员更多的资源分配权。一些高管对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这“三重一大”的议事规则规定熟视无睹、我行我素。绕开规则有时看似是为企业发展争取了时间机遇,取得了巨大利益。然而,这种以言代法的做法为利益寻租、权力自肥埋下了伏笔。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