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专题 > 正文

新中国第一只股票的故事

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两位老人,是“新中国第一只股票”这个故事的主角——秦其斌、黄贵显。

24年前,他们和其他人一起,联手做出了一个“出格”的创举:秦其斌把新成立的企业“飞乐音响”改造成了股份制企业;黄贵显冒着风险把“飞乐音响”股票卖了出去。

在股民的集体记忆中,他们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份制企业和股票发行的始作俑者之一。

现在,每天有亿万人关注着股市,有上千家上市公司如入市融资。2007年底沪深两市总市值一度达到30余万亿元峰值。中国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在当时我们想都不敢想。”秦其斌说,“上海飞乐当时的融资规模才一万股,每股50元。”

在深秋的上海,两位已经淡出江湖、颐养天年的老人,向记者揭开了当年在上海创售“新中国第一股”的一幕……

不明白股权还是债权,就搞了股份制 

故事始于1984年。这一年,黄贵显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託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任经理。秦其斌则面临了一个新的机遇,而这个机遇像一根导火索,最终改变了包括他俩在内的无数人的命运。

1958年,秦其斌毕业于復旦大学电子专业,被分配到上海仪錶局下属的上海无线电厂。1984年,他成为上海电声总厂厂长。

那时,电声总厂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喇叭,给电视机厂做配套。秦其斌上任的这一年,改革开放已经到了第6个年头,人们的生活水準逐渐提高,文革的阴影也已经越来越远。那是一段令人轻鬆愉悦的日子,城市街头、公园里的集体舞正在流行,《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的歌声,是最好的伴奏,也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期望。此外,作为中国最前沿的城市,上海街头也开始出现音乐茶座,这些,都为音响设备的生产提供了需求。

秦其斌对市场很敏感,开始考虑是不是需要扩大音响设备的生产。他的想法,被主管部门同意了,并允许他创办一家集体企业,专事音响生产,但在资金、产品完全由计画支配的年代里,这家完全属于计画外的企业创办所需的资金,却没有一个部门能够解决。

一个偶然的时机促发了他的灵感。秦其斌在长宁区参加工商联会议,有老工商业者聊天时,说起旧上海很多民族企业用股票集资。“股票”这个词,第一次被秦其斌所知,但从这些老工商业者的聊天中,秦其斌理解的“股票”,也就是一种集资的凭证。

能集到资,当然是件好事,秦其斌回厂里后,提出了发行股票向其他单位和内部职工集资的想法。

就在这之前叁年的1981年,一个叫作“国库券”的词,开始被普通公众们所知。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第一次发行,国库券总金额40亿元,要求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购买20亿元,城乡人民购买20亿元。作为中期政府债券,国库券年息4厘,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自发行第6年起,一次抽籤,按发行额分5年作5次偿还本金,每次偿还总额的20%,10年还本付息。

秦其斌那时认为,国家集资发行“国库券”,企业集资发行股票,一样的道理。他并不知道,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前者双方是债权关係,而后者双方是股权关係。他发行股票,实际上等于把企业的资产出售给个人了。

“根本没有意识到股份是关係到产权证明的东西,那个时候如果知道发行股票意味着搞产权多元化改革,估计我就没胆子搞下去了。”秦其斌回忆说。

就这样,这个现在谁都能看明白的道理,那时却偏偏没有几个人弄得明白。好在那是一个万象更新的年代,人们并不抵制创新与探索。几乎没有领导提出反对意见。飞乐音响发行股票的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在当时只有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少量个体户的情况下,飞乐音响成为全国的特例——改革开放后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如今,回想起飞乐音响的诞生,秦其斌还是觉得,在那时它就像一个“怪胎”,在谁也说不清它算什么类型企业的情况下,诞生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新中国   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