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动态 > 正文

城镇化建设应为传统节日预留文化空间

2007年以来,传统节日得到了跨跃式的复兴,主流媒体对于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宣传也大幅增加,此举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提高文化软实力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随着传统节日文化的兴盛,政府对于文化的引导作用也越来越显露出捉襟见肘的尴尬,一方面是民众对于节日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一方面是城乡建设的软硬件设施越来越不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

相反,由于西方节日体系更加适合于都市文化,近30年来,西方节日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稳步升温,并且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呈现出由“模仿节日形式”向“认同节日文化”过渡的趋势。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进一步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原则,未雨绸缪地为传统节日预留文化空间,大力发展节日经济,适度培养中小学生的节日文化表演技能,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城镇。

1.在创新发展中继承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渐生成的,它有一个被创造的过程。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观念的变化,传统节日会自然淘汰一些旧有的文化事项,充实一些新兴的文化事项,并逐渐生产出新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意义。

传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供选择的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必须选择性地继承那些适合于当代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举个例子,唐宋时期的清明节俗以踏青、蹴鞠、插柳等迎春活动为主;而明清以来的清明节俗却以扫墓为主,扫墓又以杀牲、烧纸为主;我们选择哪一个时段的传统来作为今天的文化参照呢?现代都市早已废弃土葬习俗,如果我们选择明清以来的清明传统,就会与当代主流文化发生牴牾,很显然,我们应该提倡唐宋的清明传统。

每一个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任何一种传统。要让传统节日焕发出现代化的光芒,就必须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传统节日在明清之后,礼俗和教化功能日益凸显,节日越来越成为繁文缛节。无论春节还是元宵、清明、中秋、重阳,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大都是以家庭或者家族为单位,以长辈为中心,以吃喝为形式。这种文化结构已经明显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为现代青年所敬而远之。

有别于传统的乡土社会,都市生活打破了家族聚居的空间结构;熟人社会的辈份关系、亲缘关系完全被打乱了;传统乡土社会的族群伦理已经让位于都市生活的社区伦理;相应的,传统的礼仪文化也为现代社会的公共道德、民主意识所取代。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更向往自由和浪漫,不愿意受到繁文缛节的束缚,春节的“走亲戚”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如果我们的传统节日还在执着于旧伦理旧礼俗,就很难得到年轻一代的衷心喜爱。

以圣诞节为首的西方节日进入中国之后,褪去了原有的宗教内核,节日形式轻松浪漫,富于情调,很快就得到了都市年轻人的接受和喜爱。针对北京地区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之所以更愿意过西方节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与中国传统节日的严肃相比起来,西方节日显得更加轻松有趣。温馨的圣诞节、浪漫的情人节和疯狂的万圣节都在很大程度上调剂了大学生们平时单调的学习生活,也符合年轻人追求新奇和刺激的心理特点”。访谈中有同学认为:“过西方节日能够让人感觉到轻松愉快,好朋友在一起聚一聚,玩一玩,比过年走亲戚来得更加有意思。”

传统节日要想在新型城镇化大潮中得到进一步的复兴,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挖掘传统节日的多样性内涵,使其更富有民族民间特色,更具娱乐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保持节日文化的生命活力。

2.城镇化建设应为传统节日预留文化空间

如果我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入挖掘,就会发现传统节日特别具有“展演性”。几乎所有的礼仪文化、民间艺术、信仰习俗、商业文化、生产文化,都会在传统节日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演。甚至可以说,传统节日是民间文化乃至所有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时间载体。

展演是需要空间的,乡土社会的任何一个聚居地,都一定会有一个或多个公共文化空间,比如庙宇、祠堂、廊桥、谷场等。每当节庆或者居民的婚丧嫁娶,这些文化空间都会成为热闹的活动场地,人们在这里张灯结彩、舞狮舞龙、猜灯谜、听戏曲、玩杂耍、制龙舟;平常则在这里打牌、下棋、纳凉、讲古,孩子们在这里追追打打、捉迷藏、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空间在传统乡土社会担负着极其重要的和谐功能,它是凝聚乡里乡亲最重要的空间载体。

传统节日作为时间载体,文化空间作为空间载体,两者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不仅忽视了传统节日,也忽视了社区文化空间。在全国各地的城镇化建设浪潮中,我们热衷于建高楼大厦、高档社区,热衷于建大广场、大舞台、大剧院、体育场馆、文化中心,却忽视了社区文化空间的建设。

由于社区文化空间的缺失,民间技艺失去了表演和炫技的场地,老艺人无处可教,年轻人无处可学,节日期间无处可演。许多年轻人无处可去,无事可做,很容易就转向了赌博等游戏。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只能着重扶植少数职业的“民间艺人”,以此作为文化保护的工作成绩。可是,民间技艺的群众基础却丧失了,民间文化成了观赏文化,而不是生活文化。由于社区文化空间的缺失,近年来不断发生大妈们在节假日扭秧歌时,年轻人从楼上泼水抛物的互害事件。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们一定要从时间的节律、空间的布局上,考虑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的都市社区中得以延续。公共文化必须重心下移,关注新型社区文化。新型社区文化建设要让居民有发言权,要尊重地方传统和专家意见,与商业、教育、环境等部门形成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