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动态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的根本

意识形态的创新问题和意识形态的自我调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一个最重要变化?但是到底怎么创新?哪里是我们的方向?什么是我们的路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深深的忧虑甚至是焦虑。

在历史上,意识形态领域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民的阵地,为中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但是,就目前而言,如果我们还把意识形态看作一种阵地的话,那么,我们的阵地面积越来越小了,甚至越来越守不住了。“守阵地”、“阵地意识”的转变实际折射的是中国思想舆论环境的变化,即从计划经济时代拥有的意识形态阵地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新的话语体系,概括来说,就是谁占有市场谁才有话语权,谁的思想能变成产品,而且这种产品能够在市场上被主流群体所消费,谁才能产生文化影响力。文化产品不经过市场熔炉的锤炼,文化影响力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彰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话语体系的重构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就不可能离开话语创新和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到:创新一定要契合时代的精神。这里是指包括一系列技术条件带来的生活变化,包括在“时代”语境中对人、甚至人的本质的变化。自改革开放、加入WTO以来,“与国际接轨了”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中国是一个另类的东西,需要融入世界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想要实现与国际接轨,经济的复兴、崛起就成为了关键。在当今世界,中国经济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消除世界对中国的误解,同时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话语体系却越来越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话题。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中华文化的复兴。由此看来,没有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将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

以美国为例,美国文化是被全球所认同和接受最广的文化,它通过包容、创新的方式集聚了全球文化的精髓,并通过自身国际地位的提高,将国家的宣传与文化的传播相结合,从而实现了美国国际推广与文化传播相互促进的共赢局面,走出了一条美国发展和文化融合的共进之路。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我们要向美国学习的不是其文化霸权的扩展方式,而是要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立一个文化复兴与民族进步的协同模式,构建一条和平发展的国际话语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的发展才能真正得到世界的认可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到:文艺创作既要有“高原”,也要创“高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敲响了警钟。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来讲,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必须改变。不仅仅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我们的“祖宗”,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同样是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的根本。这是我们的底气,也是我们的底线。

现在大陆生产的文化产品,并没有真正地掌握中华文化(儒家文化、汉语文化)的精髓,更不要说能够主导世界文化发展的轨迹。中华文化本应该是引领的、占据世界分工体系高端的,然而,现实却是粗犷的、低端的。如果没有创新,我们的文化影响力最终只会处在低级阶段,中华民族复兴又怎么能够实现呢?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谈到文艺与市场关系,说文艺不能作市场的奴隶,特别是主流文艺不能作市场的奴隶,为我们文艺事业尤其是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就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而言,从2003年开始,文化已不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产品,它同时具有了经济和产业属性,这也是我国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但是经过十年的发展,在文化市场的发展中依旧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和问题,这些弊端和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归根结底不在于市场,而在于人。人扭曲了市场,扭曲了艺术的发展规律和文化市场的规律。事实上,并不是说我们把产品或者企业推到市场上,这就是文化产业了,文化产业不是文化市场化,也不是文化产业化。它应该包括一个充分的孕育、充分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市场竞争留存下来,才能称之为文化产业。什么叫国家软实力?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叫文化软实力,只有在竞争中能够胜出的、与国家的政权、国家的意志相一致的,这才是软实力。那么就此而言,什么是我们创新的根本呢?什么是我们的基础?我认为,真正能够增强我们自信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作了一个简单的思考,包括三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三个自信的基础。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

我们怎么才能真正自信?自信是用我们的传统文化撑起来的。就像习总书记讲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范玉刚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传统文化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