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区域聚焦 > 正文

矛盾的北京,将何去何从?

在北京迅速崛起的背景之下,全国的人才和国际精英透过节点城市的资源转移,向北京集聚,使北京的发展越来越脱离京津冀地区,形成一个孤岛。

节点城市与破裂城市

全球化和区域化背景下北京城市角色之矛盾

1. 现代全球城市理论使传统区域经济理论面临挑战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透过区域内部中心城市的发展,必然带动周边卫星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发展,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增长。这是一般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该理论称,区位将会影响并决定区域内部城市的经济发展进程。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区域内的各城市将会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关系,在资源使用最优化的效用下,取得经济发展的均衡点。因此,如何透过市场机制,促进区域内的合作,是整个区域经济成长的关键。

与此同时,成长极理论则认为,空间不过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这和柏拉图时空观一致。因此,只要在区域内部有少数城市先行发展,透过所谓财富渗透效应,或是经济乘数效应,将会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繁荣。

80年代之后,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迅速开启。萨森的全球城市和Castells节点城市理论的提出,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学模型提出挑战。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新自由主义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主流的经济指导思想,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越来越渗透新自由主义的色彩。新自由主义鼓励全球化,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投资便利化,以信息化为平台,以经济金融化和跨国公司建立分支机构为手段推动资本全球扩张。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在空间上需要一些门户城市和中介,它们就是全球城市,例如伦敦和纽约。这些全球城市的出现,逐渐通过跨国公司和网络社会建立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这不但改变了城市发展的模式,更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造成区域内部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发展的脱节。因此,新的节点城市与碎裂城市便伴随着全球城市网络的形成,在90年代起开始出现在全球各地,并迫使原有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2. 北京发展模式的转变

1949年之后,北京通过首都地位依靠行政手段获得了大量的资源,成为国家体制内的黑洞。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按照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正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透过北京的发展以及京津冀内部城市的互动,将经济增长由点,扩展至线,再扩张到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发展。然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潮下,这样的假设成为泡影。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