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经济学家论道新常态:变革常态化 增长目标需适当下调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陈中 见习记者 孙璐璐

今年5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的重要表述,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如何理解经济新常态,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会呈现出哪些特征?如何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新常态阶段,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否也应进行微调?这对资本市场意味着什么?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五位经济学家,以期呈现“新常态”概念的大体轮廓。

五位经济学家分别为:(排名不分先后)

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

高培勇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陈道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李佐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潘建成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新常态意味着

“变革常态化”

当处于“变革常态”时,经济真实的内在波动较大,过渡特征明显。体制的转轨,集中表现为各种割裂,呈现出各种“乱象”:经济供给与需求的割裂,经济的管理体系与运行体系的割裂,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割裂,风险收益的获得者与最重承担者的割裂等。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理解经济新常态?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会呈现出哪些特点?

潘建成:所谓“新常态”,首先是针对过去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状态而言,这种习惯状态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不平稳,波动起伏很大,发展模式粗放,尤其是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破坏,以及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失衡,比如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对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过度依赖,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巨大等等。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增长会更加平稳,结构会更加优化,资源环境会得到更有效地保护,民生会得到改善,社会和谐程度会得到提升。或者可以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慢一些,但人们的幸福感可能会提高得快一些。

陈道富:“经济新常态”是在中央对我国经济运行现状提出“三期叠加”(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之后,在社会对经济增长目标存在一定分歧的背景下,中央对经济运行现实的又一重要判断。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经济增速   货币财政   人口红利   新常态   李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