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改革红利、体制活力与现代市场体系

——新起点上的中国经济升级版

摘要 为保持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社会影响。我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调整、趋势性调整因素和历史积累的矛盾交织叠加,发展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必须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改革红利与体制活力,加强政府调节经济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为打造全新的中国经济升级版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经济升级版  市场经济  转型  市场主体  活力  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十八界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许多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把这些精神领会好、落实好,才能有效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前行。

为什么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为保持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社会影响。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影响时间长,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也改变了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欧美发达国家深受重创,金融资本市场动荡不安,债务危机警报频频。尽管多国频出量化宽松政策,但仍然没有摆脱增长乏力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局面。近期美国、日本等经济增长略有回暖迹象,但能否持续发展也让人感到扑朔迷离。新兴经济体虽增长情况好于发达国家,但也深受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世界经济处在低速调整期,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3.6%。经济低迷导致全球贸易和投资萎缩,国际贸易增幅下降,跨国公司纷纷压缩对外直接投资计划。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发达国家在强化贸易保护的同时另起炉灶,加强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区域合作,意欲重塑世界贸易版图,重订国际经贸规则,对我国等新兴经济体形成反制。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发出向实体经济回归信号,围绕信息、生物、环保等领域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愈演愈烈。

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调整,深刻影响国际关系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对我国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曾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加之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资源价格提高,传统的开放红利逐步消退,导致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减弱,持续近30年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发展中大国,既要面对发达国家的战略打压,还要直面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中,我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通过提高创新水平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机遇。充分利用国际环境变化的倒逼机制,发挥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和产业化能力,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参与国际分工水平,是我国持续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国际地位的必然要求。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化解结构性矛盾、破解自身发展难题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错综复杂,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增长中潜伏着风险,成就中积累着矛盾,不转型升级举步维艰。受经济增长周期性、趋势性调整因素和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影响,经济增速出现下行趋势,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为7.6%。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多数地方财政收入告别高增长,同比增幅回落至10%左右。居民收入增速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制约了消费潜力的释放。同时,资源环境制约加剧。2012年原油和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80%左右,加上雾霾等极端天气和频发的环境事件,都敲响了资源环境矛盾激化的警钟。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社会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因利益补偿、收入分配、环境污染等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多。

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是矛盾长期积累的凸显,也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不断扩大资源和要素投入,依赖政府投资和政策刺激,依赖低成本的低端制成品出口,造成了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不高、结构不协调等问题。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日益突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影响了就业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制约了城镇化发展,使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过度的政府干预和垄断造成市场竞争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要解决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上述矛盾和问题,不能走老路、不能过多依靠政策刺激,必须开辟新思路,着力推动改革创新,通过经济转型升级,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实现现代化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要在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此测算,未来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要保持在7%左右。当前,我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调整、趋势性调整因素和历史积累的矛盾交织叠加,发展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今后保持7%左右的增长并不容易,如果没有转型升级作支撑,这样的目标很难实现。我国经济总量虽然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还排在全球的80多名,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但按照户籍计算只有35%,发达国家多在80%以上,世界平均水平也达到53%左右。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然较大,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贫困人口。只有加快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我们才能实现由大变强,这是“关键一招”。

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看,推动经济转型,打造经济升级版,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6100美元,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规律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会出现趋势性下降。如果没有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作支撑,经济增长可能持续下降,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经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就会累积加剧。国际经验表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时期。上世纪6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100多个国家,只有十几个国家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大多数国家由于发展策略没有适当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没有取得进展,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一国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升级,日本、韩国成功转变为发达国家;拉美等许多国家却陷入了长期困境。我们推动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未雨绸缪,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以积极主动的“转型升级”,抑制经济增长的趋势性调整,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阶段,为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理解打造中国经济版的内涵?

在2013年3月17日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其后,也有多次提及和论述,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关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是对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的继承和发展,是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趋势性调整和历史积累矛盾凸显的积极应对。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内涵。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涵包括转型和升级两个方面,转型是前提,升级是目标。所谓转型,就是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实现经济发展从过度依赖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实现经济发展从过度依赖政府主导和政策刺激,转向主要依靠市场竞争调节;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实现经济发展从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进行低成本扩张,转向主要依靠提高要素投入质量和创新驱动。所谓升级,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要坚持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支撑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综合起来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有就业有收入发展、资源环境支撑力提升的发展、科技和体制创新驱动的发展。具体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内容:

保持合理经济增长,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必须使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与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发展速度合理,是指经济增长既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又与潜在增长相协调,而且增长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经济发展不再依靠资源投入数量和规模扩张,不是靠政府投资的强烈刺激,而要通过提高要素质量、改进资源配置方式来实现。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体现在企业利润增加上,体现在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提高上。

调整结构和鼓励创业,着力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就业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追求的优先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搞不好就业,就会失去发展经济的主动权。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就业。由于经济发展、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原因,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降低,增长与就业的矛盾日显突出。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绝对数量巨大,如果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劳动力就业需求,将会带来严重社会问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从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改善民生福利需要出发,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等途径,提高劳动力就业参与度,实现稳定性、实质性并兼顾专业技能与兴趣的就业,形成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

保持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收入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着力点。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增加收入,使人民能够公平分享发展成果。要保持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使经济增长实实在在地体现为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如果经济增长率很高,而收入增长缓慢,就会抑制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阻碍企业积累和发展,并且会制约政府更好地履行改善民生的职能,经济增长也将不可持续。要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善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关系,尤其是提高居民收入比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97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世界主要经济体近年来这一比值一般在50%~57%之间,比我国2007年的水平高出10~17个百分点,我国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占比明显偏低。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目前基尼系数达到0.45,而且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协调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增长与分配的关系,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包容性和分享性,使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贫困人口比例等反映发展的社会进步指标逐步得到改善,实实在在地增加社会财富和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提高资源环境支撑力,着力建设两型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破解的难题。发展离不开资源,发展必然影响环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我国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导致巨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下降,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增大。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入,社会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评估不高,因而容易造成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但是,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不解决,发展就会“断粮”,民生就会“打折扣”。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克服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力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把让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

促进科技进步,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动力。经济增长一部分由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导致,一部分由要素生产效率提高导致。要素生产效率可以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指的是产出与投入之比,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是常用的两种;全要素生产率是指除了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之外的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人类发展进步,科技创新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结构升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经济增长主要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不是资源投入数量的增长,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又是由科技创新和结构升级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归根结底要通过科技进步,推动结构升级,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着力提高经济活力和竞争力。这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制度基础。现代市场经济与现代政府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相辅相成。我们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一是要资源稀缺程度通过价格信号得到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代价得到有效补偿,市场经济特有的激励约束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微观基础。二是要破除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使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得以拓展、活力得以激发,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既充分开发又优势互补。三是要构建完善的现代资本市场和金融体制,使得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有利于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产业集中度提高,从而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着力点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需要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和进展:

大力释放国内需求,促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外需向内需转型升级。扩大内需,需要发挥投资和消费的重要作用。第一,要继续投资急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释放出相应的投资需求。除了对全国的“铁、公、基”继续进行升级与维护外,还要抓住以下三个重点来扩大投资需求:一是与城镇化直接相关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城市公用事业设施、环保基础设施等,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城际、省际、区际之间的高速交通设施,以缩短全国区域、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构造出全国统一市场的基础条件。要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路网建设、大江大河治理、水利设施的修复与兴建、农田整理、生态修复等,切实缩小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差距。适应互联网和现代化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抓紧建设一批网络基础设施,如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智能电网、新型网络交易基础设施等,为电子商务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第二,改善服务产品的供给,努力释放居民消费需求。在城市,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各类服务业,改善服务产品的供给,促进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由以衣、食、住、行、家电、汽车为主,升级到改善性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健康需求、发展需求、合理的享受需求的新层次,通过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来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要高度重视农村消费市场,通过加快农村商贸网点建设,将价格质量适宜、适销对路的产品销往农村,扩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性需求,切实拉动农村消费水平。

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造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版。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强大引擎。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实施“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加快共性技术突破,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要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部署创新链,占据产业高端。要千方百计将企业培育成为创新的第一主体。要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切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认真研究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权属、作价、交易、收益等相关问题,并制定出适宜的指导性意见。调整相关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加大对转化环节的支持力度。切实加强产权保护,以法律武器保障企业家的合法收益。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加紧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战略,早日建成人才强国。

统筹推进“四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创新引领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服务”升级。要积极推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研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扩大“营改增”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开放,不仅要对外资开发,也要对民营企业开放,不仅要开放传统服务业,也要开放各类现代服务业;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产能,加大节能减排、质量品牌建设等工作力度。有效整合过剩产能;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

促进区域协调和城镇化发展,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第一,要协调区域发展关系,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继续发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在引领全国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增强沿海地区带动腹地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升沿边开放,密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及沿边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建设,推进欧亚大陆桥及其他国际运输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落实特殊支持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地区加快开发开放,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第二,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城乡空间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集约发展的城镇体系,促进城市群和城市带健康发展,构建新型城乡空间关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保、户籍、就业、住房、养老等制度体系,全力改善民生。推进农民就业方式由务农向务工转变、农民保障方式由新农保和新农合向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转变;加强对城乡环境的整治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构建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

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和服务经济,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建设幸福中国。第一,要努力促进充分就业。要统筹考虑发展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就业之间的关系,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保持适度的制造业和大力发展服务业,创造能够吸纳就业的产业基础。要积极向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地引导引导应届大学毕业生向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合理分流。加大对农村转移人口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向城乡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支持与保障。第二,要努力织就“社会安全网”。要“补齐短板”,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障等涉及基本民生的社会安全网建设;要“抓住重点”,对当前各方十分关注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要尽快研究如何将农民工有序纳入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兜住底线”,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切实解决困难人口的住房问题。要为特困、大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等提供社会救助,坚决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积极构筑“生态安全网”。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管理等措施,切实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有效控制全社会的能源消费总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产出率。大力开发新能源。加快开发风电、光电、核电和生物质能,有效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加紧环境污染治理。要抓住当前害严重损害群众健康、社会反映强烈的饮用水不安全、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重点问题,切实加强综合整治;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扎实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工作。

深化改革,为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离不开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按照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清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规定,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近期,国务院加快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各地也有很大的动作。今后,还要继续清理行政审批工作,将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将该管的事管好管住,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条件。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制度,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减少专项、增加一般”,完善地方税体系。同时,要研究推进房地产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改革,加强税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功效。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对成长型、科技型、外向型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

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我国利率已经基本放开,将来还要适时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理顺资本价格;加快电、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稳妥推进农民宅基地、承包地的确权、颁证等基础性工作,建立农村土地依法流转、集约使用的体制机制;要加快破除电信、金融等领域的垄断。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的群体。

加快推进社会管理改革。一是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更好结合。涉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府部门、机构之间基础信息要互联互通,建立综合的公民基础信息库,为社会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改革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体制,放松准入,消除社会组织发展的障碍。创新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规范,促进人民团体的转型,使之成为联系、团结其他社会组织的枢纽型社会组织,逐步实现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将带来更强的创新实力、更优化的经济结构、更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必将提供更充分的就业、更高的收入、更蓝的天和更清的水,必将带来更稳定的民生保障、更踏实的百姓心态和更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一步步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文化基础,一步步走近瑰丽的中国梦。

责 编∕凌肖汉

Reform Dividends, Institutional Vitality and Modern Market System

--The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n the New Starting Point

Zhang Zhanbin

Abstract: In order to maintain and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build an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his produces both current and long-term benefits and hence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long-term social impact. Now China has a large size of economy, factors leading to adjustment in the cycle and trend of economic growth and historical conflicts are intertwined,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are undergoing major changes, so we must intensify efforts to transfor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give full play to the decisive role of market in allocating resources, increase reform bonus and institutional vitality, improve the government's ability to regulate the economy and provide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n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Keywords: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economy, market economy, transformation, market entities, vitality, competitiveness

[责任编辑:凌霄汉]
标签: 红利   体制   活力   体系   改革